【明報專訊】(1) 這是因為燈罩本是父親所鍾愛的,父親原不想捨棄它; (1分)
可是,因受了妻子的命令,為了孩子的健康,父親只好把它切割成小一點但仍可用的罩子。 (1分)
這對父親而言是迫不得已,也是一種妥協與退讓,故他在店前猶豫不決,未能立刻狠下心。 (1分)
(2) 無論是開端一或是二,父親一路上都是沉默不語,顯出當時沉重寡歡的心情; (1分)
而且都必定帶着年幼的作者,以讓臨盆在即的母親可以好好休息,足見父親對母親的體貼。 (1分)
而無論結局一或是二,父親最後都是捨棄了燈罩,家中只剩下平凡的黃光燈泡, (1分)
可見父親還是願意為了家人,為了愛,而不得不捨棄自己所愛的。 (1分)
(3) 此說法並不矛盾。
實體的燈罩的確消失了,家中只剩下平凡的黃光燈泡;(1分)
然而,多年以後,作者依然記得父親的燈罩,(1分)
並因而流露對父親為家人犧牲妥協的理解與感激,故燈罩可說是以另一種形式「留存」,一直留存在作者的心裏。(1分)
(4) 作者在文中引用黎翠華的作品,提到「就像每一個燈罩都有它們自己的形狀,有它們的圖案和顏色」。(1分)
父親原來也像燈罩一樣明亮獨特,本住大帽山山腳的老圍村,自由自在,晚飯後還有閒情練舉重、引體上升,年輕力壯;(1分)
惟結婚生子後,下班後還要進修,每每夜深才到家,為了妻兒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來,(1分)
這就似燈罩失去原來的形狀、圖案和顏色,變得平凡,只剩下尷尬的明亮。 (1分)
由此可見,本文是借燈罩被丟掉,寫父親在現實中亦需讓步妥協,不得不捨棄自己原來的樣子與追求。(1分)
[語文同樂 第3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