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計劃醫療投資未來,昨公布2018/19年度公共醫療開支為712億元,佔整體經常開支17.5%,並預留3000億元以配合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料可增加3000至4000張病H。至於短期措施上,長者醫療券累積上限加1000元,至5000元,並一次過額外提供1000元,即長者在2018/19年度共獲3000元醫療券。
醫管局經常撥款增11%
712億元公共醫療開支中,醫院管理局經常撥款增加約60億元,至615億元,按年增加11%。醫管局主席梁智仁表示歡迎,在3年為一周期的撥款下,預料2019/20年度增29億元,2020/21年度增30億元。政府消息指出,至2020/21年度向醫管局額外提供的經常撥款累計最少達108億元。醫管局將於2018/19年度增574張病H,增加5.5萬個普通科診症名額;政府又額外向醫管局撥2億元培訓醫科生等(見表)。
研重建屯院 伊院現址擬建新院
另外,政府2016年預留2000億元給醫管局發展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希望至2025年把病H由2.7萬張增加至3.2萬張。昨預算案公布,醫管局正籌備第二個十年計劃,研究重建瑪嘉烈和屯門醫院,並在伊利沙伯醫院原址建新醫院,以及擴建北大嶼山醫院,目標於2035年加3000至4000張病H。換言之,醫管局未來20年預料增加8000病H。
消息指出,醫管局首要考慮重建瑪嘉烈,該院原有兩幢醫生宿舍,已交還政府,若能收回重建,粗略預算可增加500張病H,否則擴建規模會縮減。該消息又稱,在伊利沙伯醫院現址的京士柏用地興建新院,料可增1000張病H。
本港現每千人人有3.8張公院病H,據《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2036年中本港人口料增至814萬人,較2016年增加11%,如公院病H增至3.5萬張,平均每千人有4.3張H,比現時增加13.2%。
彭鴻昌﹕增硬件也要人手規劃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要視乎人口老化情G才能判斷公院病H每千人增至4.3張是否足夠。至於第二個十年醫院計劃,他認為除了增加硬件,人手規劃亦重要,現天水圍及北大嶼山醫院因人手不足無法盡開。
郭家麒﹕醫局應設法挽留醫生
本身是醫生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按每年有470名醫學生畢業計算,加上每年約50名海外醫生,若流失率維持在低位的4%,每年有320名醫生的淨增長,10年後已增加逾六成醫生,他認為人手夠應付服務量,惟醫管局應改善行政措施等以挽留醫生,「如醫院情G一直差下去,多少人手都不夠」。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認為,撥款取態較以往積極,但只屬「亡羊補牢」,建議善用撥款改善人手規劃及資源分配以挽留中層醫生。對於醫療券加額,陳沛然表示,若衛生署不加強監管,只會再次出現用醫療券買花膠和太陽眼鏡事件。
政府研吸外地醫生人才
政府消息人士提到,政府會研究吸引在外地受訓的醫生人才來香港工作;他舉例,一些香港人在外國讀醫科,要想辦法提供課程吸引他們回港受訓實習,長遠留在香港發展,政府在這方面未來要打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