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智叻星:古法造紙
【明報專訊】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葉曉璇(民生書院小學,六年級,圖a左)隨製造手造紙和手工書的「水木研社」創辦人楊慧(Because,圖a右)學習古法造紙術,認識機造紙、再造紙和古法造紙的分別。
在紙張出現前,古人以甲骨(龜甲、獸骨)、竹、金石、布帛記事。布帛昂貴,其他則又大又重,攜帶和存放均十分不便。《後漢書》記載,後來人們以縑帛(一種絲織品)為紙,價格昂貴。至東漢宦官蔡倫改良造紙術,採用樹皮、碎麻、破布等廉價材料,令造紙成本降低,造紙術經不斷演變,紙張亦愈發普及。
Because說手造紙分再造紙與古法造紙,前者把廢紙循環再造,後者是傳統的造紙法,以植物纖維如樹皮造紙。傳統以構樹樹皮為材料,因為它生長速度快,被砍伐的部分很快會重新長出,對環境影響較小。曉璇曾以報紙造紙,她說:「這次辛苦很多!」古法造紙需把植物纖維搥散,令她大感疲累。然而她還是喜歡手造紙:「它們摸起來較粗糙。用機器造的紙一式一樣,但手造紙有不同質感,紋理也不同。」她又說:「人手製比較有價值。A4紙(即電腦紙)好像可用機器無限量印刷。」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3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