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梧桐打彈」絕技
北京西直門展覽館廣場上,常有一個楊姓老伯會玩「梧桐打彈」,每次都能吸引眾人目光。「梧桐打彈」是指放飛一隻馴養過的梧桐鳥,同時以吹管向空中吹出一枚紅色彈珠,梧桐鳥可將之銜住並返回放鳥人的手中。這項堪稱「絕技」的老北京「玩意兒」目前掌握者寥寥,同熬鷹、選蛐蛐、教百靈一樣,幾乎絕[於京城。
「玩意兒」幾絕[北京
北京的俚語中,「玩意兒」是所有玩物的統稱,涵蓋花鳥魚蟲、古董書畫,全都有不同規矩。例如可以用來鬥的蛐蛐,曾經頗受熱捧。小時候曾翻過家中一本殘缺的《蛐蛐譜》,依稀記得一種白色觸鬚蛐蛐稱為「玉出頭」,不過窮極年少時光,卻未能碰到一隻。現時雖然也有鬥蛐蛐的產業,但挑選蛐蛐卻沒了舊時傳統,喪失不少樂趣。另一種「玩意兒」蟈蟈也是有「道」的,色如翠、翅如鐵的大肚蟈蟈被視為善鳴者,而能否「忍冬」(度過冬天)也是價值考量之一。一般來說,「忍冬蟈蟈」會被飼養者用不同質地的罐裝起,貼身保暖,陽光充足時還需鋪上溫熱毛巾,放蟈蟈出來洗日光浴。
清朝遺老愛熬鷹 今變保護動物
還有曾為清朝「遺老遺少」推崇的熬獵鷹,則是上層社會的象徵。所謂「熬」是指讓獵鷹一周內不許吃飯睡覺,待到雙眼通紅時飼以鮮肉,才算是馴成。但如今獵鷹被列作保護動物,加之餵養成本高昂,「熬」起來頗費精力,京城已不復見,即使當年為皇室馴養「海東青」的河北承德「鷹手營子」鎮,也徒剩地名了。畫眉和百靈至今仍有市場,卻再沒有全套的「十三口」,即教鳥模仿13種聲音,包括「麻雀鬧林、喜鵲迎春、家燕喃語、母雞報蛋、貓叫、犬吠、黃雀嬉鳴、水筲鈴聲、小車軸聲、老鷹嘯聲、油葫蘆(一種比蟋蟀大的鳴蟲)鳴叫、蟈蟈鳴叫、伯勞(一種鳥)勸耕」。若鳥能一口氣按順序模仿完,則為極品「淨口」,夾雜其他聲音則為「髒口」。但這些「喪志」的玩法如今基本銷聲匿[,偶有能叫兩三口的鳥就很稀奇了。明報記者 鄭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