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1.04
    星期四

華裔第二代就業表現出色
移民部報告指亞裔移民重視教育

[2018.01.04] 發表
中國移民下一代不管在教育表現或是在就業表現上均是各族裔當中最好。(資料圖片)
印度移民第二代教育成就高。(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移民部一份內部報告指出,加拿大在移民子女教育及經濟表現上為西方國家當中最好,各族裔當中以中國及印度移民第二代教育表現最為出色,若論其就業表現,則中國移民第二代表現最好,黑人第二代則表現最差。

移民律師李克倫(Richard Kurland)根據《資訊自由法》(Access to Information Act)取得「移民子女教育與就業成果」的內部報告。他說,該項報告結合了移民統計、加拿大統計局及稅務局的收入統計,從移民子女的教育及經濟表現,評估移民政策長期的效益,他表示從未見過如此強而有力的分析。

李克倫指出,該項報告證明了從重視教育的國家如中國及印度引進移民,是令加拿大移民制度較歐洲國家成功的原因。

報告指出,雖然移民第一代的收入遠不如本地白人,而且差距極大,但移民子女的收入平均已與本地出生加拿大人所生下的子女一樣好,甚至超越本地人的子女。報告指,在多數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並看不到如此明顯的移民成果。

李克倫指出,報告詳細比較不同族裔移民子女在教育及經濟上的表現,尤其直言不諱的道出「黑人子女經濟表現最差,中國移民子女表現最好」,他說,這雖然是不爭的事實,但官員很少如此直接說白。

報告指出,加拿大在移民子女教育上的表現是西方世界當中最好的,該項成功並讓加拿大明顯超越歐洲國家,甚至在某些程度亦超越了美國。報告說,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子女,其表現則是存在極大差異,當中又以中國及印度移民子女教育表現最為優越。

報告說,來自亞洲國家的子女似乎都能取得最高的教育成果,而那些來自於美國及歐洲移民的子女,則是與加拿大本地人的表現較相似,但平均仍是比本地加拿大人好。至於來自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的家庭在教育表現上則是低於本地加拿大人的子女,完成大學畢業的比例只有23%至28%。

報告說,通常亞洲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有較高的期望,期望高過本地加拿大父母,此外,移民居住的地點亦會影響教育情況。報告分析,移民通常居住在較大城市,學校的品質亦會影響子女的教育表現。

報告說,與在美國相比,在加拿大的移民子女接受的教育品質較不受到家庭政經背景,或是所居住地點的影響。報告指出,移民子女上大學的可能性,與家庭收入並無明顯相關,而多數移民家庭雖然在經濟上遭到困難,但並不影響子女上大學的機會。

報告並分析了瑞士移民子女學業表現差的原因。報告說,在瑞士,移民高中子女的學業表現與瑞士本地人高中子女的差距,當中有50%到75%的原因是與父母的社經背景有關,為此瑞士已在最近改變移民政策,將吸納移民的焦點放在有高度技術的移民。

此外,瑞士的高中對學生進行篩選(screening),而移民學生容易被編進不是以進大學為目標的課程,而加拿大學校系統並無此篩選制度,因此移民子女得到較好發揮。

報告說,加拿大較大比例的移民,是來自重視教育的國家如中國及印度,移民成果較歐洲好。

更多要聞一
移民部的報告指中國移民子女不管是教育或經濟表現最好,加拿大中信總幹事譚阜全表示不意外,因為中國移民選擇加拿大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教育,因... 詳情
中國家長Aileen有一對5歲及7歲的子女,她表示同意中國移民子女學業表現以及學歷會比較高的說法,不過,對於中國移民子女以後畢業容易找到好工... 詳情
中國移民陳輝女士的兒子劉寒陽前年自UBC醫科畢業,並取得加拿大醫生執照後,目前正在McMaster大學的醫學院接受整型外科專科訓練,... 詳情
各省提高最低工資敲警鐘 央行料明年全國失6萬職
【明報專訊】安省在今年1月1日開始提高最低工資﹐阿省料將於今年稍後也提高最低工資﹐勢將帶來負面影響。 加拿大中央銀行估計﹐隨荋ㄟ玟怬C... 詳情
朝鮮復通板門店熱線 韓:意義重大
兩韓關係破冰[象繼續增溫,繼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向韓釋出善意、韓國翌日提議下周二舉行高官會談之後,兩韓直線電話事隔近兩年於昨天復通。儘管美國總統...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