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講:「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又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現在,全球的華人沒有20億也一定過了15億。大家長了相似的臉孔,差異卻很大,若缺乏交流則難免產生誤解甚至隔閡。
有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在卑詩大學(UBC)相遇,為消除所謂「地域標籤」的刻板印象,決定展開「對話」,敞開胸懷暢談後才發現:原來四川人未必都無辣不歡;北京人說話不一定都有所謂的北京腔;上海女生其實很可愛——以前坊間的傳聞很多都是誤導!
每月一次,兩岸四地中、港、澳、台甚至東南亞等華人學生,齊聚卑詩大學社團「UBC對話」(UBC Dialogue)展開論戰。他們認為,雖然歷史議題很複雜,不同立場,看事角度也不同,觀點、結論更非全盤認同,但透過思想交流,消除彼此偏見,這就是「對話」的意義。
這群大學生討論過的題目包羅萬象,包括華人社會的性別平等、陸港澳台的身分政治與互動、唐人街:何去何從以及信仰、教育、性等議題。最近討論的則是每個華人身上揮之不去的「地域標籤」刻板印象。
同學先開「腔」
是否有人因為你的出生地,而對你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呢?北京同學率先開「腔」:「有朋友跟我說,你是北京人,我怎麼聽不出來你有北京腔。我質疑,北京人說話一定要有北京腔嗎?」
另個北京同學緩頰:「北京是有好幾種方言的,普通話只是其中一種,還有一種比較有名的就是城南口音,像『老炮』這種詞,在普通話是沒有的。這種偏見有時很讓人困惑,我也很迷惘,自己到底算不算是個北京人?」
香港同學回應:「我覺得口音是能代表自己文化,就像我說普通話被笑『有港腔』。因為我對香港感到驕傲,所以我都不會去抹掉它。」另一位從小在溫哥華長大的香港同學則說:「我小時候講英語有口音,同學都會歧視我,我很不開心。但長大後發現有口音,是代表『我是誰』、『我從哪裏來的』的象徵。」
不過,口音除了代表你的來處,可能也被視為「出身」。溫州同學說:「有時同學住不過隔五十米或一百米外,但口音可能差很多,就會笑說你是鄉下口音,城鄉歧視非常嚴重。」廣東同學說:「我覺得這些口音,不僅僅是地域的差別,更代表階級觀念的偏差。」
現在流行將上海稱為「魔都」,上海人也會以「魔都」人自稱。日常生活中仍有不少上海人有意、無意地強化自己是魔都人的標籤。但其實,並非所有上海人都如此,上海同學便指出:「說穿了,就是有些人優越感作祟。」
地域差異除了導致歧視,有時候還會造成誤解。
河南同學說,中 國網上有人發表河南人的負面觀點,很多時候存在偏見。也有同學認為對地域的既定印象,反而能讓你跟陌生人開啟話匣子,例如:「你是四川人,你吃辣嗎?」另一位同學當場自招:「我就是那個不吃辣的四川人。」笑翻全場。
彷若在尋根
同學在對話的同時,仿若也在尋找自己的「根」。一位同學感嘆地說:「我故鄉在四川,戶口在天津,但我又是個從小在新疆長大的人。有時覺得很可悲,就像是一個沒有家鄉的人。我覺得我到哪裏都不是,到哪裏也都是。」
在新加坡長大的廈門同學則說,想改變口音也好,改變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也好,但方言確實需要保留。這不單是文化或傳承的問題,在你學習其他語言的同時,自己的根也應該要保存下來。」
台灣同學自嘲被視為見識淺薄,「我以前也覺得北美城市比較先進,來了之後才改觀。但不管是不好的歧視或好的印象,都是一開始的認識而已,重要是有沒有用自己的體驗去修正它。」湖北同學認為,「地域標籤」會幫助你了解更多地域文化的窗口。「如果思想不夠開闊的人,那麼這標籤,就會阻擋你了解世界的一道屏障。」
對話促進交流
宗旨:傾聽 尊重 分享
「UBC對話」成立於2014年,是個完全由學生主導的社團。目的是為了促進華人同學間的相互了解,提供與華人群體相關的話題平台,也期望對不同背景的個人與社群產生正面影響。
該社團開宗明義便表示:「誠邀兩岸四地及海外華人學生,聽懂別人,聽懂自己。在這裏,你的個人故事比你信仰的正確與否更重要。在這裏,尊重不同聲音、立場、價值觀,而不站在道德制高點評論對錯。傾聽、尊重、分享。」
每次聚會三小時
每次聚會約三小時,前半小時簡介討論方式,接?分組討論一小時,最後全場圍坐分享心得一小時,說英語、普通話或粵語都ok。該社團強調,無論你是來自陸、港、澳、台、加、東南亞或是其他國家或地區,也無論你的身份認同為何,只要你對分享或傾聽有關「華人」話題的討論有興趣,都歡迎一同參與活動。文:陳泓銘 圖:陳泓銘、對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