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漁農自然護理署在本港東部水域的33處做珊瑚礁普查,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覆蓋率最少為海下灣磨洲,僅11.4%;最高為橋嘴洲北,有83.5%。本報比較過去3年數據,發現共8個普查點的珊瑚覆蓋率持續下跌,跌幅最大為赤洲,珊瑚覆蓋率減少四成。關注組織相信情G與近年水上活動頻繁有關,促政府限制珊瑚區的相關活動。 署方昨日公布,有20處的珊瑚覆蓋範圍逾50%,11處珊瑚色素平均指數與去年相若;所有普查點均沒「破壞性捕魚作業」痕[,但10處發現棄置漁網;9處錄得珊瑚受損或白化,料是今年夏季水溫持續上升所致。 對比過去兩年數據,可見8處珊瑚覆蓋率持續下跌,主要在大鵬灣一帶。跌幅最大的是赤洲,其珊瑚覆蓋率由2015年52.6%減至今年29.8%,大跌四成。另有8個普查點的珊瑚覆蓋率持續增長,主要位於東部水域較南位置,即牛尾海一帶。此外,去年珊瑚覆蓋率大跌的海下灣磨洲今年微升,最新覆蓋率11.4%。 疑水上活動頻繁團體倡珊瑚區設限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分析,近年赤洲及海下灣碼頭等水域潛水及獨木舟等活動頻繁,意外撞傷珊瑚的機率增加,促當局仿效馬來西亞沙巴等地,限制珊瑚區的水上活動,以及在珊瑚區外增設緩衝區,禁止機動船駛入。至於海下灣磨洲珊瑚覆蓋率11.4%,程詩灝估計跟當局在今年控制該處侵蝕珊瑚的長刺海膽數量有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