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溫哥華中華會館昨日聯合本地華人社團,於華埠舉辦座談會,就溫哥華市府檢討早期排華歷史的工作,進行研討。溫市市府社會政策部代表並與一眾僑團代表,詳細講述市府與「歷史性歧視華裔政策」(HDC)顧問委員會就過去溫市市府歧視華人所進行的研究及資料蒐集成果。溫市市府職員將於本月31日向市議會提交最終建議報告。
不少出席的老華僑都表示,他們從中了解到更多華人昔日遭歧視的實例,並希望市府能早日就排華的錯誤正式道歉(見另稿)。
溫哥華市府於2014年通過一項動議,指示市府職員就1886至1947年間,溫哥華華裔居民制訂的歧視法規及政策進行研究,同時向市內華裔社區、歷史學者及僑團就研究結果進行諮詢。溫市市府由今年5月至今,已進行了三次社區研討會,出席者超過200人,除本地華社代表外,還包括對華人遭歧視歷史感興趣的其他族裔人士。昨日的座談會是市府第四度舉行,有逾50名僑領代表出席發言,中華會館則會草擬一份道歉倡議書,稍後向市府提交。
溫市市府社會政策部社會規劃師黃永安就市府完成的研究分享細節,並邀請與會者繼續就道歉的內容及方式提供建議。
市府於今年成立簡稱HDC的顧問小組一直進行研究及草擬道歉。市府的研究確認了對華裔居民構成歧視的市府政策及措施,可歸納為四大類別:投票權及公民權利被剝奪、限制移民、限制華裔在工商甚至勞工界的謀生機會,以及在房屋與公共場所實施隔離政策。
溫市市府職員與歷史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早期華裔移民屢遭市府的政策歧視。舉例說,市府在1890年剝奪華人的投票權,至1949年才讓華人在市選中投票。當時的排華法亦大幅限制華裔的謀生機會,其中一些例子包括市府禁止聘用華人或與華人經商、在1914年,市府更引入規定菜販必須領牌,當時賣菜是不少華人賴以為生的工作,因此華裔深受影響,資料顯示,牌照費用由最初的50元,增加至1919年的100元,令華裔菜販的數目大減了一半。在就業方面,由於華人被剝奪省選投票權,事件不僅影響投票機會,依據當時的條例,華人亦因此而無法投身法律、藥劑、醫學等專業,情況直至1960年代中期才改變。
研究並確認,溫市市府昔日對華裔採取隔離政策,以圖將華裔限制在某一個區域中。在1914年,更曾有人向市議會提出建議,將華裔、日裔兒童趕出學校,幸而市府律師以歧視為由,對此提出反對,政策才沒有實行。至1919年,市府又引入《城鎮法》,禁止華人餐館聘用白人女侍應、另外又在公共地方實施隔離政策,例如在餐廳、戲院、醫院,甚至墓園,標明「只限白人」。資料顯示,當時有醫院劃分華人與本地白人區域,華裔病人只能在地庫接受治療。
歷史性歧視華裔政策工作小組除進行研究外,並負責草擬道歉內容,以及在道歉內容中,提出具體的歧視例證。市府及工作小組的成員在早前的社區研討會中就道歉草稿收集意見,並總結出54項建議,重點包括:找出途徑紀念華裔社區的貢獻與歷史、引發公眾及年青一代意識、認識華埠的重要角色、與其他政府及公共機構合作,以及確認歧視並用行動道歉。
顧問小組亦就道歉的工作提出建議,包括確認過去的歧視及正式道歉,道歉內容需以中、英文宣讀,同時又特別提出,道歉的中文版本以早期華裔移民的方言讀出,因為早期移民除廣東話外,很多是操方言,例如台山話、四邑話等,以他們認同的方言讀出道歉,是對他們的尊重。
小組並提出了三大優先計劃:成立傳承工作小組、教育及外展對話,以及保存、紀念及增強由早期到現在仍然活存(living)的文化資源與歷史遺產。當中部分的建議工作包括出版研究報告、與學校合作制訂課程材料、支持倡議溫市華埠爭取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指定世界文化遺產、塑造華埠遺產及文化資源管理計劃,以及支持重新設計奇化街紀念廣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