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券僅8%用於預防違原意
【明報專訊】屬基層醫療措施之一的長者醫療券,原意是鼓勵長者與醫療服務提供者建立關係,加強預防護理,惟計劃推出逾8年,僅8%用於預防護理,急性病症診治則佔63%。
原意增用保健驗身服務
港府2009年展開長者醫療券計劃,資助70歲或以上長者以醫療券接受私家醫療服務,而自今年7月1日起,合資格年齡降至65歲。醫療券目的之一是希望長者可增加使用預防保健和驗身服務,醫療金額由起初每人每年250元增至現時2000元。據衛生署回覆,近年醫療券申領急升,單是去年總額已逾10億元,由2009年至去年有逾1160萬次交易,當中用作預防護理的約98萬次,佔整體約8.5%,而處理急性病症則約733萬次,佔整體63.2%(見表)。
學者憂推基層醫療變「派餅仔」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陳銘偉形容醫療券是「小恩小惠」,現時很多機構聲稱做基層醫療,實際上是否真的做基層醫療及成效皆無人知,故擔心外界以為政府很多錢,以「派餅仔」心態向政府申請撥款推基層醫療,「結果大家開心,但開心不代表有成效」,盼政府小心處理。
陳認為基層醫療應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帶領,但相關醫生不足,現有458人,以現時人口估計,應有3000名才足夠。他指本港醫療偏重住院,致基層醫療發展遲緩,政府在發展基層醫療上欠組織及前瞻,難辭其咎,建議成立「基層醫療管理局」統籌及分配資源,令各部門及社區醫生有方向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