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局研家庭醫生學多幾瓣 推基層醫療 助減專科住院壓力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在政綱提出推動基層醫療,減低對專科及住院需求,料成未來醫療施政重點。現時私家醫生、衛生署及醫管局「各有各做」,有長者在各關卡中等了又等,有病還是要衝急症室,雖曾因失聲獲專介專科,但要輪候逾兩年,未等到見醫生已痊癒。面對基層醫療無力把關兼資源重疊,據了解,醫管局正研究加強家庭醫學專科後訓練,讓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接受骨科、呼吸科等訓練,助病人病向淺中醫,減專科及住院負擔,另亦與院舍發展醫社合作。
明報記者 曾映妹 冼韻姬
長者久候專科 有病衝急症
衛生署於1998年起在各區成立長者健康中心,可為長者檢查身體,名額有限,現輪候時間最長的屯門區要等37個月。居於深水鶠B69歲的馮婆婆則等了一年多,去年終可加入南山長者健康中心,經檢查發現有白內障和骨質疏鬆,在公立醫院等割白內障,料要兩年多。馮婆婆引述醫生稱,其白內障未算嚴重,如輪候時眼睛有不適便去急症室。
在過去一年,馮婆婆數次因跌倒及不適到急症室,其中一次因失聲求醫,急症室醫生給她止痛藥,並轉介耳鼻喉專科跟進,診症時間是明年12月,其聲帶現已痊癒,她笑指「到時都不知去不去」。
病人組織批各有各做資源重疊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說,本港醫療倚靠公營,基層健康欠缺發展,如馮婆婆的個案很常見,而基層醫療「各有各做,中間有好多關卡」,病人有事不能直接求醫;且政府不少服務與社區中心重複,建議政府增撥資源發展基層醫療,除增騁人手外,可考慮醫社合作,因社區中心的工作人員較了解長者生活及健康狀G,一般健康檢查可交由他們做,節省資源及時間。
研私醫加入醫局訓練
面對基層醫療未能有效為專科及住院服務把關,據悉醫管局正研究提升基層醫療人員的能力,包括及時將病情突然變差的長期病患者轉介入院。醫管局正構思推行與專科掛u的基層醫療系統,為已取得家庭醫學專科資格的醫生提供如骨科、呼吸科等其他專科訓練,以便處理長者較多的骨質疏鬆及慢阻肺病等問題,消息指甚至可考慮讓私家醫生加入醫管局訓練,提升私家基層醫療醫生涉獵範疇,並建立統一認證,有助長遠讓家庭醫生為醫院把關。
消息人士舉例,九龍西聯網正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診治正輪候專科的病人,有時腰背痛未必是骨科問題,可能是腎有事,卻在專科門診輪候,擁有多專科知識的家庭專科醫生便可扮演分流角色,及早處理簡單病情,嚴重者才轉介至專科,以免病人在不斷輪候中病情惡化。
除了不同專科融合,據了解,醫管局正研究醫社合作,包括在藍地的安老院舍設院舍藥房,醫管局醫生會到院舍出診。消息人士認為,除了醫護,藥劑師及物理治療師等專職醫療人員都很重要,社區需熟悉醫療系統的人協助病人及長者取得適當服務。
老人科醫生:沒機制轉介到社區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兼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說,本港忽略基層醫療,沒機制讓基層醫生轉介病人到社區的專職醫療團隊接受額外服務,或與醫院的專科醫生聯繫,結果各有各做,「苦了病人周圍走」。他又說,最了解獨居長者生活的人可能是「送飯姐姐」,因每天都見到,若有系統能訓練這些員工察覺到長者健康有異時,可即時通報人員,及早介入治療,可避免病情惡化至入院。
(施政報告前瞻•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