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放大
 

其他新聞
香港書獎﹕相遇與分別
城市沙龍﹕邂逅中環 逆看中環
閱讀篇章﹕尋找消失中的香港 積善存仁
文言範文﹕〈岳陽樓記〉寫作手法分析(一) 描寫動靜 哀樂對比
卷二練筆.提綱:心結的起承轉合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潮看中化﹕讀萬卷書 還是 行萬里路?

【明報專訊】今年書展主題是旅遊,但縱是較「貼題」又慣常旺場的旅遊書籍,注目度還是遠不如兒童書籍,豪購補充練習的家長百態搶佔各大媒體。早前更有政黨調查發現,六成小學生家長為子女安排的主要暑期活動是興趣班或補習,比率遠高於旅行(15%),暑假不再是遊玩季節。俗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果真如此?

古人觀念:讀書行旅不偏廢

事實上古籍並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而是認為「書」與「行」平等。這個說法最早見於北宋王直方《詩話》:「不行一萬里,不讀萬卷書,不可看老杜(杜甫)詩」,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論繪畫,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藉以論學養,皆強調閱歷與知識不可偏廢。

不過從這些說法最初指涉詩畫而言,這套理想似乎只實現於文藝創作。現實是不論杜甫還是李白,才學遊歷俱佳,換來的只是懷才不遇。因為仕途順遂能貢獻社稷者,要麼有家世支撐,例如被視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功例子的司馬遷,其官位來自家業;唐代以後則主要靠科舉,儒家經典的硬學識遠比閱歷重要。

現實:當官出世 還是靠科舉

正如宋代蘇洵愛出遊但屢試不中,最終閉門發憤,學子為考功名寒窗苦讀是常態,上京赴考往往是人生第一次遠遊,蘇洵之子蘇軾、蘇轍首次離鄉就是為了應舉。雖然宋代書院發展蓬勃而遊學普遍,但明清書院與科舉逐漸結合下,漸趨應試而失去遊學意義,士子亦受困課業難以抽身。因而愛好遊歷的布衣之士多屬絕意仕途者,例如後七子的謝榛、考據學祖師顧炎武、揚州八怪的金農這類孤高文人,又或「驢友」徐霞客。

當考得功名擺脫應試地獄後,遊歷就自由得多——遊歷名篇多出於官員之手。但從古人有「遊跡傳諸後世者,多羈旅寄寓之士」的說法看來,說穿了名篇多源於「被動旅遊」——貶官外放或漂泊各地當幕僚,永州之於柳宗元、杭州黃州之於蘇軾,都是失意中的排解。當然當官也有著財力優勢,明代謝肇淛謂「遊山不藉仕宦,則廚傳輿儓之費無所出」,古代旅遊花費極大,因公之便遊歷並不罕見,明代王士性、曹學佺便每藉外放之機遊覽各地,留下大量風物著作。

但除卻少數「有志者」,明清文人旅遊風潮的主流只在社交消費式「淺遊」,行走求的並非閱歷。這樣看來,現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說是對古人「讀書」本位結構的抗爭。只是在重實利的中國人社會堙A這種抵抗畢竟微弱——現今學生被迫埋首書本,出來社會後不斷以旅遊排解壓力,與古代也沒多大差別。

圖:資料圖片

文﹕葉雨舟

作者簡介﹕書獃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語文同樂 第266期]

 
 
今日相關新聞
潮看中化﹕讀萬卷書 還是 行萬里路?
文化解碼﹕為何「父母在不遠遊」?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