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現有24個郊野公園,面積約4.3萬公頃,佔香港約40%土地。2017年5月,政府邀請房協以大欖及馬鞍山郊野公園邊陲土地作試點,研究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用地作公屋、非牟利老人院等用途。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預料會繼續研究開發郊野公園的可能。支持和反對開發郊野公園,各有何理據?
◆支持/可研究
1.成本低 效益大
政府在2016年12月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16年周年進度報告,推算2017/18年起未來10年建屋目標為46萬個單位。委員會前成員劉炳章認為本港住屋問題嚴峻,2013年他推算只需動用2.5%、約1100公頃郊野公園土地,可興建約44萬個單位。他指郊野公園不用收地賠償、土地平整成本較低。
2.房屋為先
特首林鄭月娥2017年9月出席房屋論壇時提出,目前不少兒童居於可怕(appalling)環境之下,「是否真的不能在維港以外填海?是否不能探討利用部分郊野公園邊陲地?」前特首梁振英2017年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可加可減」機制,把保育價值高的土地劃成郊野公園,同時騰出低生態價值的土地,解決中層和基層市民住屋及老人院用地問題。
3.有償開發
環境局長黃錦星2017年9月表示,目前談論會否開發郊野公園是言之尚早。他補充,郊野公園有清晰的相關政策保護,即使要開發,亦有補償方案。他舉例興建大欖隧道相關公路時,曾剔除郊野公園數公頃土地,然後在大欖附近補償數十公頃土地,整體計劃對郊野公園有輕微影響,但對郊遊、生物多樣性有補償及平衡。
◆反對
1.自甡u點
前天文台長、環境運動委員會主席林超英2015年批評計劃開發郊野公園的主張是「思想的癌細胞」,籲政府「想都不要想」,指郊野公園與市區相鄰的環境是港人的驕傲。規劃署城市規劃師張芝明表示,郊野公園資源豐富,值得保育,稱郊野公園作為本港的「市肺」,除了是紓緩市區熱島效應的重要緩衝外,亦提供綠化空間及康樂場地讓市民休憩。
2.位置偏遠成本高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接受傳媒查詢時表示,香港郊野公園大部分範圍都在山腳以上且偏遠,如要發展房屋,基建費用必會比在平地高,如要剷平土地及接駁水電設施,日後居民出入亦不方便。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一級專任導師許漢榮撰文稱,現時所有的食用水塘及部分集水塘位處郊野公園的範圍,開發工程會威脅本地水資源的安全。
3.另有選擇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批評政府不敢觸碰其他可開發土地,如900公頃鄉村式發展地帶,卻提出開發屬於公眾的郊野公園,並不公平。土地監察推算,以現時每年只有3000多宗丁屋申請,到2047年亦不能用盡900公頃土地,政府只需動用當中100公頃,便足以供30萬人居住。
香港土地需求
■模擬試題
?資料 A﹕
2017/18至2026/27年
公屋供應目標:28萬個單位
2016/17至2020/21
公屋總建成量:約9.45萬個單位
假設所有覓得土地如期推出作建屋之用,已覓得土地可建單位:23.6萬個
資料來源:《長遠房屋策略2016年周年進度報告》,運輸及房屋局
?資料 B﹕已建設土地增長情G(見表)
?資料 C﹕部分人對土地來源的評論
評論人 A:
本港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住宅用地只佔約7%,郊野公園土地達440平方公里,只要釋出邊陲土地5%(約2200公頃),即可紓緩土地短缺;按目前規劃密度計算,只要住宅用地佔總面積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住100萬人,說明郊野公園稍為縮細,整體社會得益巨大。
環保人士 B:
郊野公園的本質是防止城市過度發展,保護珍貴自然環境,而大面積郊野公園是香港重要的特色,現存郊野公園的位置、地勢、環境及生態均獨一無二,具旅遊、社會、規劃等重要社會功能。
學者 C:
本港仍有大量未開發土地可供使用,例如棕地、丁地、高爾夫球場及軍事用地等,政府應就土地發展制定先後次序,先考慮開發生態價值較低的土地,而不是虎視眈眈我們珍貴的郊野公園。
學者 D:
香港土地資源極為珍貴,部分郊野公園邊陲地方沒什麼生態價值,又少人去,與其擱置,不如興建公屋,幫助捱貴租、住茤衁漁a庭「上樓」,而且用這麼大比例的土地支持年均每人頂多10多個小時的行山,是否愚蠢之極?
■資料回應題
1. 利用資料A及B,指出及說明發展香港公營房屋所面對的困局。
2. 參考資料C及就你所知,香港要覓地發展房屋時可能造成什麼持份者之間的衝突?解釋你的答案。
延伸回應題
3.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你認為發展郊野公園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答題指引見最後文)
■相關概念
土地用途(land use)
城市發展 (urban development)
生態保育(ecological preservation)
城市承載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通通識 第4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