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重災區北川縣的茅壩中學完全倒塌,500多名師生被埋,全校只剩操場上一面國旗仍然矗立。當年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理論物理博士後研究的王暾(圖1)對此非常痛心,這也促使身為四川人的他回國展開減災研究。經過9年努力,他建成了覆蓋面積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並成功預警上月8日的九寨溝地震。
明報記者
王暾回國後曾到汶川、北川察看,當時中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仍是一個空白,據他分析,茅壩中學應有31秒預警時間。他表示,如果有預警系統,學校大部分人或許都可以獲救,而並不僅僅是操場的師生,「所以我決定快馬加鞭,避免這樣的災難再次發生。」2008年,王暾帶着親戚朋友的3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組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簡稱「減災所」),成立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他認為,汶川震後上萬次餘震是地震預警技術天然的檢驗場,經過地震檢驗的預警技術才最可靠。
地震預警就是「和時間賽跑」,在震央發生地震、地震波傳到各地前,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給預警目標提供幾秒到幾十秒時間。研究表明,如預警時間為20秒,可減人員傷亡63%。在今次九寨溝地震中,從政府機關到新聞機構,以及正在看電視和手機裝有App的民眾都提前數十秒收到預警信息,從最近的8秒到最遠的西安地鐵128秒,證明其技術可靠。
不過,創業之路不易走,最艱難的時候公司帳戶只有1.4元,要靠員工透支信用卡來支持研發。後獲得政府撥款,才解決資金問題。而要實現預警,除了在震區布下感應器,還要將資訊成功傳送給用戶。在2010年,民眾對地震預警並不感興趣,還嫌設備放在院子裏礙事。2011年4月,王暾團隊第一次用手機短信接收到預警訊號,翌年電視台也開通了電視預警功能,並逐步研發出一個由app、電視台、微博、專用接收器等構成的接收網絡。2013年2月19日,雲南昭通市中心接收器在巧家縣4.9級地震前15秒收到預警,是內地首次成功預警破壞性地震。
這套地震預警系統吸收日本的經驗,解決了通訊延遲、處理速度慢等問題,平均響應時間為6秒,比日本快3秒,且建設成本低70%以上。日本預警系統自2007年推廣以來,曾數次誤報,而這套預警系統6年來成功預警38次地震,無一誤報漏報。目前該系統已延伸至31個省市區,覆蓋面積220萬平方公里、人口6.6億人,佔地震區人口90%,是日本地震預警網面積的5.8倍,為全球陸上最大。
不過,這套預警系統的應用還不到地震區人口的2%,減災所對本報指,尚需政府和社會加強地震預警科普演練,促進預警有條不紊、安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