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輕鐵、奏二胡的老人、年輕人的笑臉……零碎畫面,拼湊出社區的人情味。20多名天水圍街坊去年起用手機拍攝區內的人和事,並剪輯成紀錄片,打破早年外界對天水圍悲情城市的印象。有新移民婦女說,天水圍的街坊助她融入社會,告別猶如「外星人」般被隔離的感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天水圍(北)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於去年4月開始,招募居民參與製作紀錄片,由構思、拍攝、配音到剪接,都由街坊一手包辦,終製成「天水圍•情」系列合共5段共30多分鐘的短片,題材包括新移民、鄰里關係、行動不便者、寄養家庭及父子情等。中心昨日舉行放映會,有30多名觀眾入場。 新移民述「不再外星人」 其中一段影片《彩•紅》的主角莉紅,在片段中提及自己2001年從四川來港後,因不諳廣東話,在買牛腩麵時,因發音不準說成「牛奶麵」而遭取笑的經歷。莉紅說曾想過搬出天水圍,一度感覺自己是「外星人」,總覺得別人身上有刺,幸得天水圍街坊Cindy多次邀請下,終打開心扉,在接送兒子上學後和其他家長一起吃早餐聊天,逐漸融入社區。 莉紅昨於放映會分享環節中一度哽咽:「如果沒有這些朋友,我現在都不會站在這兒。」她說一年前開始在元朗工作,負責照顧小孩,期望藉影片帶出天水圍不是悲情城市,而是充滿愛的地方,冀更多新移民能融入社會。 本月起中小學放映 另一影片《四葉草》中,失聰的浩軒患上腦腫瘤和脊柱側彎,出入需要使用輪椅,其母羅太說,透過拍攝,她能夠從另一角度看兒子。負責計劃的社工羅君雅說,活動讓街坊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的故事。 紀錄片本月開始在屯門、長沙灣及青衣等中小學放映,中心正製作同系列的另外3段紀錄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