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偏見」無可避免
殷妙仲向與會者提出一個問題:「完全沒有膚色偏見(colour blind)是否能夠實現?」他認為:「現實是,你可以沒有膚色偏見,但其他人不一定可以,不是你不想,而是沒辦法。」殷妙仲舉例說:「名字本身已經是一個族裔標籤(ethnic label),看到一個人的名字,自然會聯想起你是什麼族裔。」
董達成對此亦表示認同,他說:「我們看新聞,看到華裔人名,自然會看名字是哪種拼音,這是我們自己本身戴了有色眼鏡,但從另一方面看,這樣也有正面的影響,因為可讓社會上的其他人知道族裔的貢獻。」
董達成認為,其實人們在潛意識、不知不覺中就會以族裔、膚色將一個人歸類,有時這是無可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舉例:「就像人家問你問題,你也會大概猜想一下對方的背景才回答,好讓對方明白,如此我們自己也不自覺地做了『族裔歸納』(racial profiling)。」
對於如何應對港加華人因為內地移民增加的轉變,從事移民安頓服務多年的陳肇文認為:「要跨出去向移民提供更多幫助」。
辛智芬個人認為,在溫哥華出現的街頭種族歧視(street racism),在過去幾年明顯增加。她說自己也遇到不少遭本地白人歧視的情況,但認為溫哥華香港人可擔起溝通橋樑的角色,從幫助身邊的鄰里出發,協助中國移民認識本地文化及習慣。
在卑詩小鎮長大、至中學才移居溫哥華的李明皓說,當時在「埠仔」長大,很少華人,但那時的種族歧視與現在的不同,當時的歧視更明顯。
李明皓指基於環境與移民政策不同,以往甚至沒有可能出現融合社會。作為在卑詩土生土長華人,目睹過多代的華裔移民潮,李明皓認為,香港移民與大陸移民的矛盾在過去是否一直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