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魯迅 以文學救國
【明報專訊】魯迅,中國現代文學開山巨匠、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他一向被塑造為新文化運動上堅定不移的領軍人物,然而魯迅也有疑惑,讓我們一同看看!
魯迅活於中國被列強欺壓、中西新舊思想交替的年代,致力反封建、以文學救國。他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因讀書成績優異留學日本,其間遵照母親意願,回家娶朱安為妻。可是魯迅不喜歡這思想傳統、纏足的妻子,二人一生甚少見面。他回國後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前身)任教,並與學生許廣平相戀,一直同居至魯迅病逝。
「幻燈片事件」 決心棄醫從文
說起魯迅,不得不談促使他棄醫從文的「幻燈片事件」。魯迅在日本讀醫時,有次老師在課堂播幻燈片,他從幻燈片影像看見當俄國間諜的中國人被日軍殺頭、旁邊站着大量圍觀者的畫面。他醒覺與其救助國民身體,不如啟蒙人民愚眛的思想,因而輟學,轉投文藝工作。
寫小說批判封建禮教
魯迅文藝路上亦非一帆風順:他在日本曾與中國留學生合辦文學雜誌《新生》,但這「新的生命」最後不了了之。他有感自己並非「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回國後於無聊與寂寞中抄寫古碑;他曾對中國絕望,把中國比喻為密閉的鐵屋子,內裏滿是熟睡(愚眛)的國民,啟蒙思想等同強行喚醒他們,對現狀於事無補。
後來得到新文化運動倡導人兼好友錢玄同鼓勵,魯迅認為即使絕望亦不能抹殺他人的希望,寫出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瘋子角度揭露封建禮教的毒害,成為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物。
■小遊戲
魯迅在小說《阿Q正傳》中以阿Q貧苦、膽小、自尊自大的滑稽形象,映照當時中國平民面貌。小說描繪阿Q總有方法在困境中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你知道該方法是什麼嗎?
(答案見另文)
_神_利_
■好品德
「吃人的禮教」
魯迅在《狂人日記》指摘「吃人的禮教」,描述中國傳統「仁義道德」的束縛殘害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發人深省。
[智叻Smarties'中文 3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