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六七暴動50年 少年犯:盼年輕人汲取歷史教訓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2017年是六七暴動爆發50年。1967年5月,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警察防暴隊前往調停時與工人衝突,觸發持續近8個月的暴亂,街上出現真假「菠蘿」(即土製炸彈),人心惶惶。港英政府資料顯示,警方拆彈組當年5月至12月處理逾8000個炸彈,當中有1167個真炸彈。暴動中有832人受傷、51人喪生,部分被炸彈炸死,包括一對小姊弟。
參與教師感後悔 「殺人不能改變制度」
當時主張「反英抗暴」的左派中人回望過去,不少都感到後悔。當年任教紅磡勞工子弟學校的「老愛國」謝老師,經歷過軍警攻入校舍、同事當場被捕、到港督府抗議卻被捕入獄,她說當年只跟隨「中國」的方向行事,現在反思左派有對也有錯,當時「還未到這步」要放炸彈和殺害商台播音員林彬,「殺一個人也不能改變整個制度」。
而當年在左派學校培僑中學讀中二的黃耀堃,數次「接受任務」在街上放置假炸彈,想製造混亂。50年過去,這名支持佔領運動的退休教授表示當年受愛國教育,心中認同文化大革命卻不能親身參與,希望「做點事」而接受放假炸彈的任務;又受校內氣氛影響,感到「好high(興奮)」,「整個教育洗你腦,用群眾壓力去壓你,是很可怕的事」。黃說遭警方拘控的同學回校會成為「英雄」,有衝勁的年輕人容易在這種氣氛下,為英雄感而「反英抗暴」。
少年犯辱警判囚 盼說對不起
六七暴動期間,內地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香港左派群眾參與抗爭時,除了高舉《毛語錄》,也到處張貼如「愛國無罪,造反有理」等大字報。當年17歲的中三學生高兆楨亦陷入文革狂熱,「(當時想)如果透過這場運動可改變自己的命運,你說多好」。暴動期間,他被警察搜出背包內的「反英抗暴」小型報紙,「警員話我『原來你係死左仔』,我回敬他『黃皮狗』」。結果他被圍毆後被捕,後以阻差辦公、發表「煽動性演說」、藏有「煽動性標語」等判入獄30個月。高兆楨說當時母親很傷心,他在獄中每逢中秋節都託朋友陪母親吃飯。
1976年中共「四人幫」倒台後,他反思後覺得通過鬥爭逼政府改變是非常危險的思維,決心丟掉家中數百個毛澤東像章,又希望找回拘捕他的警員,為當年一句「黃皮狗」道歉。他又慨嘆早前參與旺角衝突的年輕人不理後果,見到有人被判入獄感難過,期望年輕人汲取歷史教訓,不要再步其後塵。
過來人出資研暴動 冀喚大眾關注
同樣曾淪為少年犯的還有楊向杰,但他不同意左派群眾是以暴易暴。當年他只得16歲,因印製寫有反英抗暴標語的傳單被判入獄1年半。他出獄後在左派報章《新晚報》(已停刊)工作,後來從商。2010年,他出資贊助有關六七暴動的研究及文化項目,盼喚起大眾對六七問題的關注,尋找當年的真相。有人質疑他是要「漂白」左派的行為,但他一笑置之,又反問社會,「為何50年間沒有以六七為題材的電影、小說,為何10年前香港只有3本關於六七的書?」
■知識增益
◆六七暴動大事時序表
5月6日:新蒲崗大有街香港人造花廠自4月出現勞資糾紛,工人抗議被無理解僱。警方防暴隊與工人衝突,多名工人被毆傷,21人被捕
5月11日:防暴隊在大有街開槍射擊在場的左派學生和工人,有人被木彈射中受傷,警拘逾百人。東九龍實施宵禁
5月12日:工聯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由工聯會時任理事長楊光掛帥。「鬥委會」成為當年左派抗爭的「大腦」
5月17日:左派代表前往港督府抗議,時任港督戴麟趾拒絕接見。代表在門外抗議
5月22日:左派示威者與警察在中環花園道爆發流血衝突,警方拘捕近百名示威者,港島北實施宵禁
6月8日:左派工人阻止警察撕走大字報,與防暴隊爆發衝突,防暴隊施放催淚彈、木彈;在工務局機械部及煤氣公司煤氣廠內拘捕大量工人。衝突中最少兩名工人死亡
7月8日:300多名大陸民眾越過沙頭角邊境,向香港的警崗拋擲土製炸彈。有施襲者使用重型機關槍,5名警察中彈殉職
8月20日:兩小姊弟在北角遭土製炸彈炸死,激起極大民憤
8月24日: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上班途中被暴徒向車內投擲汽油彈,活活燒死
12月: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下令左派不要再搞「真假炸彈陣」,暴動進入尾聲
◆六七暴動參與者反思(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根據資料,舉出左派人士參與六七暴動的原因。
參考答案:
.本着民族主義∕愛國情懷:當年的學生受愛國教育,會產生民族主義,抗拒港英政府殖民統治,在群眾之間無形地成為壓力,促使他們參與,否則容易被視為異類
.個人英雄感:遭警方拘控的人成為「英雄」,有衝勁的年輕人容易在這種氣氛下為英雄感去「反英抗暴」
.受內地文革影響:六七暴動期間,內地文革如火如荼,香港的左派亦受這股極左思潮影響要「反英」,並導致後期的行動愈來愈暴力,不惜傷害無辜市民
.有人抱改變命運的信念:左派中人希望透過自身抗爭的力量去對抗殖民地政府的統治
◆延伸回應題
2.六七暴動對香港的社會和政治造成什麼影響?試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左派一度失民心:六七暴動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當中甚至有無辜孩童,有左派中人回想亦感到後悔。左派「反英抗暴」不成,反而失去民心,一度在社會上被邊緣化
.促成港英政府改善管治模式:整場暴動由勞資糾紛引起,暴動平息後,政府努力改善民生,設勞工法例保障工人、改善社會福利制度、大幅增建公屋等;提升中文成為法定語文;又成立廉政公署打擊貪污。為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港英政府加強青年對香港的歸屬感,更曾先後3次舉辦「香港節」,反映六七暴動促成港英政府改善過往的管治模式
.提升港人身分認同:內地在中共管治下曾發生大饑荒及文革,大批人由內地逃難至香港,他們本來抱着「過客」心態,對香港沒有歸屬感,但由於上述一連串的政治和文化變革,他們共同經歷這段艱難時期,並且見證香港發展速度快於內地,因此成長於1970年代的港人漸漸對香港產生優越感,並認同自己「香港人」的身分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
[通通識 第4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