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望破地域政治壁壘
韓國「嶺南」總統提名「湖南」總理
韓國周二「薔薇大選」總投票率77.2%,為1997年以來最高,可是全國17行政區(自治市、道等),無一候選人獨取三分之二選票,顯示作為政治積弊的地域感情現象雖然褪色,傳統左右陣營地域壁壘猶存。生於慶尚南道的文在寅昨日提名全羅南道知事李洛淵出任總理,學者認為有助地方分權與地域均衡。明報記者 何麗玲
文在寅大選中總得票1342.38萬張,得票率41.08%,比第二位得票24.03%的自由韓國黨洪準杓,多出逾557萬張選票,差額為1988年民主選舉以來之最。政治立場傾向自由開放的地域一面倒支持文在寅。韓國對光州市連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慣稱「湖南」地區,又把慶尚南北兩道連大邱、釜山稱「嶺南」。在朝鮮半島西南的「湖南」地區政治立場傾自由開放,東南部「嶺南」則是保守政治陣地。「湖南」地區在韓國的選舉關鍵地位,形同美國大選的俄亥俄州;此區投票率向來冠絕全國,誰在當地取得大比數選票,一般均是得勝者。
「得湖南者往往得天下」
2012年大選,文在寅在該區的表現其實遠遜於2002年的盧武鉉;去年國會選舉,文所領導的共同民主黨在「湖南」甚至是「慘敗」,導致文在寅要辭任黨魁。文在寅去年開始再三向該區致歉和作出承諾,今次選舉挽回了不少民望,惟從安哲秀的得票看,文仍未能完全取信於當地居民。
自1948年建國,韓國12名總統絕大多數皆出身「嶺南」;歷任44名總理亦以「嶺南」人佔8人為最多,「湖南」得5人。「嶺南」經濟發展長久落後東部,缺乏交通樞紐連接首都。1980年爆發光州事件,政治尤受打壓。
文在寅昨日提名李洛淵當總理,既是回應「湖南」人的政治期望,也是謀求以「嶺南總統、湖南總理」這組合,突破地域界限的格局。全南大學崔英泰(音譯)教授認為,這有助地方分權與地域均衡。
至於洪準杓在「湖南」三地得票不到3.5%,在「嶺南」保守派地盤選舉成績也見遜色。保守派在票倉大邱與慶北的得票率亦各只得57.9%和57.3%,遠遜過往經常奪得八九成選票的聲勢。反而文在寅不僅攻陷了釜山與蔚州兩市,且在慶南得票達36.73%,直逼參選前當慶南知事的洪準杓的37.24%。
韓聯社等分析認為,這是朴槿惠干政案的「後遺症」——「嶺南」居民要不是對右派反感,便是認為文在寅勝券在握而投票意欲大減。此外,因前總統李明博推動的「大運河」計劃,慶南道洛東江近年鬧出嚴重的綠藻危機,損害漁農生計和影響生活,可是洪準杓身為知事不聞不問,只有文在寅、安哲秀等在野黨為之奔走,沿江的9區在去年國會選舉已以選票批判。另外,文在寅雖然在首爾市大勝洪準杓逾20個百分點,但《京鄉日報》點出,洪在富貴人家聚集的江南3區得票,卻比文多1倍,也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