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你最近在追看哪齣劇集?校記陳康怡(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中五)不但對幕後功臣心生好奇,身為學校學生報編輯的她還付諸行動,特意邀請無邦q視劇集《愛.回家》及《一屋老友記》的編劇馬俊縈接受訪問。報道記下編劇故事,更為陳康怡帶來「3月寫作大獎」!
圖:校記 陳康怡 文字整理:鄒靖儀
■得獎感受
馬俊縈是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的校友,校記陳康怡經同學「搭路」邀約學姊作專訪。陳康怡訪問前先蒐集資料,並構思針對編劇工作的問題,「也會令她(馬俊縈)感到受尊重」。她表示,馬俊縈十分隨和健談,或會一次過回答幾道問題,令她學會臨場調整問題。對她來說,篩選及剪裁談話內容最困難,過程卻很有趣。
■編輯部評語
校記寫出受訪者的編劇之路,以及不為人知的辛酸。惟注意人訪應避免寫原文引言「我有幸邀請到這兩部劇的編劇馬俊縈小姐……為我慢慢訴說這些年來屬於她的編劇之路」等表達個人感受的句子。
■3月攝影大獎從缺
得獎作品
被迫寫走角色 編劇自勉:下個角色寫得更好
「我本身沒想過做編劇,而是想成為作家。我相信每個熱愛寫作的人都有同樣的想法,他們都希望自己寫的文章能出版成書,吸引更多讀者。」編劇馬俊縈小五開始寫故事,至中二仍經常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手稿,中學時更曾替音樂學會撰寫音樂劇劇本。大學畢業後兩年,當時無邦q視招聘見習編劇,她因此開展編劇生涯。
「編劇主力是寫劇本。TVB的工作流程是當開始籌備拍攝一部電視劇,相關導演和製作人便開會討論想要拍什麼題材、哪些演員的檔期適合……一般一部20集的電視劇,編審會帶4個編劇,(編審)負責修改編劇的劇本,並與監製合製一部電視劇。」她笑稱,編審需要擔任口才了得、說話得體的「推銷員」,把構思推銷給演員和管理層。她強調,電視台工作講求「集體創作」,構思創意、佈置情景等都是合力完成的。
主力寫喜劇、情景劇的馬俊縈表示,要發掘生活趣事並不容易,「尤其當你人生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時,是更加難!」如她寫《一》大結局時,剛巧親人正彌留,「當時我在醫院邊寫稿邊陪伴他,內心十分痛苦」。但電視台每天運作,不可能因私人原因而停下工作,這也是當編劇的無奈之處,「不可能放太多私人感情在你創作的劇本中,要與現實抽離」 。
馬俊縈又提到,有時編劇會在劇情埋下很多伏筆,以鋪陳角色,但最終有可能因演員合約、檔期等要被迫「寫走他」,令故事不圓滿。觀眾或會誤解編劇用意,又不能說出真正原因,她有時難免感到沮喪。遇上這種情G,她會勉勵自己下個角色會寫得更好,亦會瀏覽網上論壇了解觀眾意見,但對評論「有所篩選」,如部分觀眾純粹因喜歡的演員「被寫走」而發泄情緒,並非討論劇本問題,她要從中學會處之泰然。
「創作靈感皆源於生活細節,如《一》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我的童年生活。我家埵陷X個兄弟姊妹,所以就取材於自身經歷,在劇中安排了一群兄弟姊妹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馬俊縈認為,任何人的創意都有其局限,真正有創意的人該能在指定範圍內自由地發揮想像力,衝破枷鎖。編劇自身的經歷和磨練也非常重要,如她的同學呂筱華大學時寫了一個關於荃灣的劇本,在她眼中呂筱華做事一板一眼,看似和創意無甚關係;後來呂把劇本寄給導演許鞍華,幾年後終被改篇成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且獲得2009年金像獎「最佳編劇」。
馬俊縈認為香港充滿傳奇,永遠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不要輕易地受他人的言論影響,做編劇一定會經歷很多挫折,所以需要堅持自己確信的目標,要有自信」。她說只要不太計較前期得失,在香港當編劇也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文章經編輯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