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專隊助縮緊急病人輪候 服務時間內 九成半小時內可見醫生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急症室人滿為患,伊利沙伯醫院於2014年增設快速評估及治療團隊,由資深醫生為第三類別、即緊急病人(包括心口痛、氣促及骨折等)初步診斷,這類病人的平均輪候時間在兩年間由40分鐘縮至半小時;半小時內見醫生的達標率亦由53%升至63%。該院正爭取資源延長團隊提供服務時間,料急症室編制需增加至少1名醫生及護士。
4資深醫生護師領導
伊利沙伯醫院是唯一一間設快速評估及治療團隊(RAT)的公立醫院,團隊由兩名資深醫生、兩名資深護師、兩名抽血員及兩名病人運作助理組成,在急症部門內輪流調配,周一至周五早上10時至晚上6時運作。該院急症室顧問醫生白志誠稱,急症室人手在過去兩年有增加,但並非只針對RAT而擴大編制。
白志誠稱,現時每日平均有500名病人到該院急症室求診,當中逾半是緊急病人(第三類別),求診數字更持續上升。他稱這類病人的病情或會突然惡化,過往曾有嚴重腹痛者,原來腹中有血管瘤,「若沒及時診治,病人可能在等候期間暈倒,因其血管瘤爆破,可危及性命」,因此有必要縮短輪候時間。
評估後即檢查 加快最終診斷
白志誠稱,RAT會為第三類別病人初步評估,按需要安排抽血、X光或心電圖檢查,縮短病人由抵院登記到見醫生的輪候時間;團隊亦會給予止痛藥等藥物,令病人不必「痛住等」。病人其後會再排隊到診療室見另一醫生,接受詳細診斷,因當時已知檢查結果,加上RAT資深醫生提供初步治療方案,可更快作最終診斷。
他舉例,骨折病人由抵院登記至完成急症治療,現最快1小時;以往因排隊入診療室見醫生後才做X光檢查,需等待檢查結果,在急症室逗留時間會多半小時至45分鐘(見上圖)。上述血管瘤個案,亦因團隊初步診治,及時轉送手術室搶救。
此外,該院每日平均有20至30名須立即搶救的危殆(第一類別)或危急(第二類別)病人,以往若多人同時抵院,急症室醫生全數到復蘇房參與搶救,照顧其他病人的診療室會近乎真空;但新制度下,RAT繼續運作,即第三類別病人仍可獲初步診治,不必久候。
該院資深護師黃智業補充,有經驗的資深護師、抽血員及病人運作助理,大約知道不同病情病人分別接受什麼治療,「當醫生診治病人時,護師已可準備可能用到的藥物,或預先請下一病人換衫,準備接受X光檢查」,進一步加快流程。
研延長朝10晚10運作
按醫管局指標,第三類別病人的目標輪候時間為30分鐘,即由他們抵院登記起計,半小時內見醫生。白志誠表示,在RAT運作期間,伊院急症室的達標率逾九成;惟其餘時間輪候仍較長,整體達標率由2014年53%增至去年67%。
他透露,該院正研究延長RAT服務時間至平日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料最少要在編制內增加1名醫生及1名護士,暫未有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