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項研究顯示,兒童的物質條件愈匱乏,其整體生活滿意度愈負面,當中女生比男生更易因物質匱乏而感負面;另外,生活滿意度也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研究亦顯示,當兒童感到與家人和老師有緊密關係時,仍可提升他們的整體生活滿意度。 由中文大學、城市大學、嶺南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及約克大學共同進行的《貧窮、弱勢與香港兒童的福祉》研究,於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收集本港793名年齡介乎10至17歲在學兒童數據,並以家庭月入分作5類,最低為月入7200元以下,最高為1.45萬元以上。 根據政府統計處今年的家庭住戶普查,二人家庭的每月收入中位數1.75萬元,3人家庭2.6萬元,4人家庭3.5萬元。 兩成缺錢但很想儲錢 研究首先透過訪談2000多個家庭,整理出兒童認為必需的物質條件,如校服、足夠暖衣、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適合自己的鞋、合適的地方溫習、家庭電腦及零用錢等。調查793名兒童後發現,較多人缺乏以下必需物質,但很想擁有,包括﹕與家人或朋友進行課餘活動(23.4%)、儲錢(21%)、與朋友外出吃飯(17.6%)、有合適的地方溫書(13.9%)、進行課外活動(12.9%)、擁有手機(12.2%)、適合自己年齡的書(8%)等,而家庭收入最低(月入7200元以下)的兒童,尤缺上述物質,盼望擁有的比率亦最高;相反,家庭收入相對較高、即月入多於1.45萬元的兒童,缺乏上述物質但盼擁有的比率則最低。 生活滿意度最低 最感缺乏物質 研究亦發現,對生活滿意度最低的兒童,亦是最感到自己缺乏、但最想擁有物質的一群。 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助理教授劉嘉慧表示,與成人量度方法不同,並不能以家庭收入作為唯一量度兒童對生活是否滿意的標準,因「兒童物質匱乏(child deprivation)」在解釋兒童生活滿意度扮演重要角色,她認為政府應多給予財政及社會支持予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以令他們的匱乏情G減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