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社交媒體衍生的現象
【明報專訊】(見圖)
■模擬試題
◆資料A:影響不同年齡層的資訊渠道
最影響個人對公共政策或社會時事議題取態的資訊渠道(見表)
◆資料B:經常上網者使用新媒體情況
使用即時通訊平台或社交網站最常做的活動(見表)
◆資料C:對社交媒體的兩種看法
甲: 「過濾氣泡」理論主張社交媒體會依據你的網絡行為,如按「讚」、點擊和搜索紀錄,篩選並推送你「感興趣」的文章,將與你不同的觀點過濾。雖然信息個人化、和同聲同氣的人交流很貼心,但你看到的資訊會愈來愈單一,你聽到的都是類似的聲音,就像聽自己的「回音」,長期會令你覺得已掌握真理。
縱使網絡世界浩瀚,但你身處的言論空間實際很「窄」,年輕人更易陷入熱血沸騰卻聽不見他人意見的氛圍。拒絕理性對話,社會分化只會日趨嚴重。
乙: 網絡未盛行前,我們的資訊大多來自報紙、電視和電台,這些傳統媒體某程度上壟斷傳播渠道,我們的選擇不多。網絡時代,智能手機普及,社交媒體打破信息壟斷。網絡平台開放,言論空間大,社交媒體也讓我們容易找到志趣相投者。不少調查顯示網絡成為青少年接觸新聞資訊和瞭解社會議題的主要途徑之一,社交媒體成為討論新聞事件的平台。
網絡社群推動社會變革,早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便促成中東多國政權更替,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運動」,我們見證「鍵盤戰士」透過網絡連結並走上街頭,網絡也讓運動受國際關注。
◆資料回應題
1. 描述資料A中年輕人和年長一輩對不同媒體的選擇。
2. 「社交媒體有助推動民主發展和社會變革。」你同意嗎?參考資料B及C,解釋你的答案。
◆延伸回應題
3. 網絡和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港人的政治參與?參考上述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意見。
■相關概念
充權(empowerment)
公民素質(quality of citizen)
資訊流通 (information flow)
傳媒 /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政治分歧(political disagreement)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社會政治參與(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參考資料
可到以下網址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1110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