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勢力內鬥 共和黨自食惡果
特朗普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充分暴露共和黨的危機。論者稱,共和黨在今次大選後形成「三分天下」局面,溫和派共和黨人的道路更難走。有美國學者指出,共和黨早在1990年代因為力求保住國會控制權,結果變得愈來愈右傾,亦變相犧牲了入主白宮的機會。明報記者
FBI局長科米上周五去信稱會重查電郵門,《洛杉磯時報》最新全國民調指特朗普支持度反超希拉里5.4個百分點,為選戰帶來暗湧,被視為「科米效應」。共和黨為求搶票,開始出言威脅,稱希拉里即使入主白宮,也會在第一天起即面臨國會調查。
「科米效應」重燃特朗普勝算
共和黨建制本就不滿特朗普出線,到特朗普上月爆出侮辱女性風波,該黨國會高層擔心影響選情,紛紛劃清界線。眾議院議長瑞安稱不再為特朗普辯護和助選,改為專注保住國會控制權;參議院多數派領袖麥康奈爾同樣傳出刻意避談特朗普,直至前日才肯明確表態撐特朗普。瑞安在周二宣稱共和黨需要「贏得包括白宮在內的所有東西」,仍未肯直接提到特朗普姓名。
不過,特朗普的出現卻可能是共和黨一手造成。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政治學教授舍勒(Thomas Schaller)去年初在著作The Stronghold(《要塞》)指出,共和黨早在金里奇做眾院議長年代已開始轉型,變成「以國會為中心」(congress-centered)和「眾議院強大」(house-heavy)的政黨,傾向走上更保守更右派的路線,以取悅基本盤保住在國會(尤其是眾議院)的人數優勢,結果犧牲入主白宮的機會。國會(眾議院)控制權更見重要,亦需更向右傾,形成惡性循環。
為國會優勢愈趨保守更右傾
換句話說,共和黨控制國會的優勢,亦變成負累。當共和黨議員變得愈來愈保守,懼怕得失右派,亦令共和黨的眾議院特別顧慮右翼政治損獻者、右翼傳媒及右翼選民,忽略中間派選民。而在總統大選中,決定結果的往往是中間選民。特朗普的出現令形勢更惡劣。他屢次失言得罪相對溫和的選民,令共和黨的國會「要塞」亦現危機。最新民調顯示,不少中間派或溫和派的共和黨參眾兩院候選人陷苦戰。這也解釋了共和黨國會領袖為何寧願與特朗普切割以保國會。
《紐約時報》指出,中產或富裕白人避開湧入城市的黑人,而搬到市郊,間接導致共和黨近屆選戰往往在城市選區大敗,而改為放棄列根時代城鄉並進的選戰策略。到今屆大選,城鄉對立更嚴重到前所未見,特朗普在城市得票或會跌至新低。
城鄉矛盾激化 共和黨失城市票
史丹福大學政治學者羅德(Jonathan Rodden)研究發現,大城市在1952年大選時仍大致平均分向兩黨,到2012年時已明顯大幅傾向民主黨。由於人口眾多的大城市在眾院選區劃分中所佔議席比例較低,保住鄉郊選區議席已足以共和黨在眾院佔優,即使放棄城市選區也沒題,但問在總統選戰卻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