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另一個大家聽得多,但未必認識其工作的崗位就是製片。香港演藝學院(APA)導師吳凱恩在APA畢業後,即參與電影《色,戒》的拍攝工作,擔任助理製片,至今已有10年製片經驗。「製片要找場景、贊助、找crew(工作團隊),做很多數字的工作,因為budget(預算)是我們計算,各部門要用的錢我們要監控,是個統籌的角色。」 在《色,戒》的拍攝中,吳凱恩主要處理拍攝器材的出入口和與主要演員溝通,「那些人本來你不認識,但要個演員信你,才能令拍攝更方便。有時候即使拍攝很趕急,要催促演員,他們都樂意,因為他們知道你是為件事好」。才跟一個班底熟絡,幾個月後又轉新一個團隊,吳凱恩覺得要建立好團隊互信是很大考驗,「他們不是你的同學同事,一隊crew什麼人都有,有些甚至開拍才出現,溝通的時間很少」。 內地「搶」電影人 拍攝難「齊腳」 不過,要數做製片最困難的地方,吳凱恩認為近幾年在於找拍攝團隊,「現時電影規模更大,很難找齊人,加上很多人去了大陸(發展)」。內地電影市場發展蓬勃,雖然待遇並不比香港好,但因為工作機會更多,「搶」了不少本地電影人。 與大多電影製作人員一樣,製片的「工時」動輒14個小時,「這是最正常的,若有人要在場地化妝什麼的,又要再早一兩個小時到場」。吳凱恩解釋,因為製片負責覓場地,所以要最早到場地與場主交收,亦要留到最後交還場地,「美術部話要去陳設一兩個鐘,那我們前前後後就要做16、18小時」。 製片10年,吳凱恩參與過如《色,戒》般的大電影,亦製作過《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本地小品,相比之下她更喜歡製作規模較小的電影,「拍大電影會覺得自己變了工具,而且有很多工作人員,task(任務)會分得很仔細;較細規模的電影,我們幾個人就要做好所有事,要變通」。「變通」就是要想辦法用最適合的場景、工具將導演腦內所想呈現,「試過有部戲要找個醫生房,導演想要張醫生床放置在房中間,但一般醫務所的床通常在房的旁邊,而且比較窄。我們想了很久,最後想到用醫學美容的手術房,那就多一個選項給導演」。 吳凱恩說,香港的場景不多,所以製片超過一半的工作都花在找場景上,「又試過有導演話要有日本的感覺,我心想『香港喎……』,不過現在能上網搜尋還比較好,以前就要用腳行,親自去找場景。我們不可以想街市就是街市,因為每一條街都有不同感覺,例如中環由山頂掃到山腳已經有三四種感覺。中環和深水埠的舊樓又不同。我們要拍不同角度的照片給導演看」。吳凱恩認為,做製片必需對週遭環境敏感,在腦內建立一個場景的倉庫,就可「創造一個世界」給導演。 ■相關概念 團隊精神(team spirit) 大眾文化(mass culture) 自我實現(self-actualisation)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幕後製作團隊對電影有何意義? 2. 從團隊合作中,青少年如何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