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常報道中國人在「日本爆買」的熱潮已減退,近日我親往關西一遊,哪有減退啊!迷失在心齋橋時,我以為身處上海,身邊儘是香港或內地遊客,差不多每間商店都有「普通話大使」,走進店舖只聽到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版「歡迎光臨」,客人還可以用「支付寶」付錢!逃到道頓堀的小店,也見親切的繁簡中文菜單:「這裏有好吃的章魚丸噢!」初時見那麼多中文字,還感到方便,可是不到兩天已覺厭倦,大有「再也不去大阪」的感覺。
他鄉怕遇香港人
「他鄉遇故知」這句話也許只適合到偏遠、落後地方旅行時適用。君不見香港人去旅行,最怕就是遇到香港人(嚴格來說是遇見中國人)。不論去日本、東南亞、英美,只要在行程中聽到廣東話,自然心生不悅。有時甚至立即閉嘴,生怕被當地人發現自己是他們的「同類」。此外,「失禮」也許是旅行時害怕遇見「同鄉」的原因。日本是個處處都有「潛規則」的國度,尤其著重禮儀。在街上遇上情侶用廣東話粗口高聲吵架時,我也想悶聲扮日本人。
旅行的意義
近日在facebook的旅行群組中,有網友發現旅遊達人杜如風的最新電視節目在名古屋取景,有網友的反應不是讚好,而是第一時間想到名古屋將會「淪陷」,充滿香港遊客。香港人生活壓力大,旅行是減壓的方法之一。不過,也有人批評香港人「不懂」旅行和休息。數年前跟團旅行,導遊先生說香港人去旅行一定要「觀光購物兼備,時間運用得宜」,如果只有觀光沒有購物點、太遲出發或太早回酒店,定會引來投訴。
全球化下,世界變得愈來愈相似。日本的貨品,在香港也可輕易買到,甚至更齊全。可是,只有真的踏進當地,才可感受到他國的人情味,體會當地人的生活,甚至瞭解不同民族習性的分別,旅行的意義才變得更珍貴。
文: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