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多以「建制派」稱呼立場親政府或親中央的政治黨派,近年英美等地政壇再掀建制與反建制之爭,然而外國對建制的定義與香港不盡相同,一個政黨內同時存在建制和反建制派別,背道而馳,不同政黨也可異口同聲反建制。 視建制「抗拒改變」 同黨照攻訐 據英國劍橋字典,建制(the establishment)意指「控制一個國家或組織的重要和權力人士,特別是支持現狀的人」,牛津字典亦形容建制是「被視為抗拒改變」的社會群組。力推英國脫歐的英國獨立黨前黨魁法拉奇,曾形容脫歐成功是「粉粹建制(smashed the establishment)」之舉。 今年美國大選,本屬黨內邊緣人、後來以排外右翼言論「出位」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曾以「失敗」形容黨內建制。另邊廂,於總統提名戰落敗、主張社會更均富等左翼理念的民主黨桑德斯,曾抨擊長期位處政治權力核心的黨內對手希拉里,是與建制為伍。 在野「反對派」目標變建制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出,「建制」字詞在外國政治多為帶貶義的負面標籤,因建制掌握權力和資源,不少人認為現代政治「不乾淨」和欠缺透明。他同時認為,不少以「反建制」作口號的外國政客,實為利用公眾對在位者的不滿,透過動員爭取支持,藉此取代在位者,最終成為建制一部分。 外國多以反對派(opposition)形容在野政治人物,但「反對派」一字在香港非人人受落。本身為公民黨立法會議員的陳家洛,自言不太在意被標籤為反對派,因任何政府都應有制衡力量,但反對派在香港被扭曲成負面標籤,而香港的反對派永遠不能執政,反映香港政治生態的不正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