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非建制劃界 學者:反對派更貼切
【明報專訊】立法會結果出爐後,對建制派與非建制派議員的分類的討論愈來愈多。目前香港政黨繁多、政治光譜擴闊,研究選舉的學者蔡子強認為,以「建制派」和「反對派」形容兩大陣營會較貼切。
明報記者 楊康琪 梁智康
各黨派對政治立場定義各有一套原則(見表),不過,有泛民和建制派議員認為,是否支持人大8.31政改決定,是一個易理解的分界線:支持就是建制派,反對就是非建制派。
兩派同現倒梁 撐8.31作界線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說,「建制派」較清晰的分野是對於政改方案的投票立場,因為兩派陣營都壁壘分明,以及建制派是強調支持中央。對於有親建制的媒體堅持建制派取得41席,蔡估計可能有「操盤單位」立了「軍令狀」,要建制派取得多於40席。蔡子強續說,「反對派」其實比「非建制派」更好形容目前泛民、本土和自決派聯盟的性質,因為他們是監察和制衡政府。
政治派別的分類引起爭論,源於候任醫學界議員陳沛然被一些報章歸納為建制派,但陳早前已重申自己是屬「中間派」,在建制與非建制之間,他會選擇非建制派。陳亦說過反對特首梁振英連任。
然而,「倒梁」在多個政黨眼中都並非一個可清晰界定「建制派」與「非建制派」的好工具,因為泛民、建制都有這個共同訴求。在立法會選舉中強調「倒梁」的自由黨,形容自己是「開明建制派」。該黨主席鍾國斌表示,不支持梁振英「不代表我是泛民」。經民聯梁美芬表示,建制與泛民最大的差異不在於民生問題有分歧,而是能否符合她提出的3個條件。
香港眾志羅冠聰表示,很多建制派都是反對梁連任,因此如把這個立場作為定義「建制派」與「非建制派」,會令市民感到混淆。
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說,「非建制派」的標籤反映政黨多元化,也代表這個派內的各黨派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溝通,以及採議題式的合作,「過去我們(民主派)有自我身分認同,都是泛民,所以好快埋位」。公民黨楊岳橋表示,自決派昔日與泛民有爭拗,只是政治表達方式差異,看不到各黨的意識型態有大分歧。
劉兆佳:失泛民名失爭民主專利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建制派」是近年出現的統稱,把回歸前政治精英與傳統的愛國陣營歸納一起。劉說,在回歸後的新憲政框架下,「建制派」被定義是支持中央政府,以及大致上是認同現有的政治社會經濟體系的人士。
劉兆佳又說,民主派的標籤都因應有更多新興激進力量加入,而改變名稱,由民主派變成泛民,再到目前的非建制派。劉認為非建制派的統稱是為了團結對抗建制派,不過,當中各黨的政治理念各有不同,而民主派也因採用「非建制派」統稱,反映爭民主不再是泛民專利,「民主派放棄了爭民主的道德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