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風是香港第4號殺手,沙田醫院自2014年引入混合性機械下肢訓練,輔助病人像「太空漫步」般重複走路的動作,已幫助逾50名中風病人恢復下肢能力。院方研究發現使用該機械可縮短康復時間,有中風病人使用該儀器逾月,便由只能臥H復康至能緊步扶行。 傳統的中風復康物理治療均以人手訓練,物理治療師一般需用較多體力,惟嚴重中風病人接受長時間訓練後,亦未必能達到理想的康復成效。沙田醫院於2014年引入混合性機械下肢訓練,該儀器先讓只能督H的病人直立,再輔助病人像「太空漫步」般重複走路的動作。 增血液循環 刺激神經記憶 沙田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陳暉立指出,該儀器除了幫助中風病人增強血液循環,亦因模擬平日行路的姿態,刺激腦部對下肢神經的記憶,於物理治療師較少體力輔助下,可加快恢復病人下肢的活動能力。 院方近日就該儀器做研究,抽取18名中風病人接受10次連續混合性機械下肢訓練,並與年齡及中風位置相近但接受傳統復康物理治療的病人對照,發現使用儀器接受訓練的病人,下肢的髖關節和膝關節有明顯進步,只能臥H的病人本需要14天才會坐立,機械訓練能縮減至8天,而只能坐立的病人本需12天才學會緊步扶行,機械輔助下只需8天。 坐立快6天 步行快4天 今年5月,右腦中風令左邊身癱瘓的61歲梁太稱,「醫生本來說只能救我的性命,而救不了我的活動能力」,因為不能走路,她已打定輸數將要和社區隔絕。 今年6月,她開始接受混合性機械下肢訓練,完成第4次訓練後,下肢漸變得有力,由本身只能督H,「竟可以在H上輕而易舉地提腿,令我回復很多信心」,接受訓練至今,她已可緊步扶行10至15分鐘,「希望可以自己企起身,可以去飲茶、買R和煮飯」。 陳暉立指院方使用該儀器至今,已有逾50名病人受惠,該儀器需要病人配合才可適當地使用,因此昏迷或未能跟指令活動的病人並不適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