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漁護署去年9月在部分郊野公園展開首階段「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移走5條行山徑的垃圾桶,令遊人棄置的垃圾量大減72%至97%。該署擬將計劃擴至全港行山徑,今年內再削減一半約250個垃圾桶,但不包括康樂場地如燒烤場的垃圾桶。 5行山徑垃圾量最多跌97% 本報翻查漁護署的紀錄,顯示整體郊野公園收集垃圾量,於去年9月推行自己帶走垃圾計劃前後,並無顯著變化,有環團認為郊野公園大部分垃圾來自康樂場地,行山徑只佔少數,政府長遠亦應削減這些垃圾桶,若整體垃圾量下降,計劃才算成功(見另稿)。 漁護署轄下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明天開會,討論下階段「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漁護署提交委員會文件顯示,在首階段活動推行期間(2015年9月至今年7月),漁護署在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馬鞍山郊遊徑、大欖涌郊遊徑、香港島龍脊及大嶼山鳳凰徑第三段,全面移除路徑上的垃圾箱及回收箱,結果顯示,計劃推行後,垃圾量減少72%至97%不等,當中以馬鞍山郊遊徑成績最好,移除垃圾桶前後,每月收集垃圾量由200至250公斤,跌至50公斤以下(見圖)。 文件指出,根據漁護署觀察及數據,以及義工和支持機構的遠足巡邏報告,各試驗地點整體上能夠維持潔淨及衛生, 而在路徑收集到的垃圾數量均有所下降,可見遠足及郊遊人士已逐漸習慣在郊遊徑不設垃圾箱及回收箱。 漁署加強宣傳巡邏執法 為進一步推動「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漁護署擬於下月起,聯同21個支持團體,推行第二階段計劃,並就設施管理、宣傳及教育三管齊下推動計劃。文件指出,現時全港郊野公園各類郊遊徑的垃圾桶及回收桶共有513個,漁護署計劃於今年內移除約一半,即256個,漁護署會在郊遊徑加強宣傳標語,亦會加強巡邏及執法,以及派員加強清理垃圾。現時本港共有逾60條郊遊徑。 環團﹕反映港人公民質素 環團「綠惜地球」是其中一個聯同漁護署推動計劃的團體,其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漁護署首階段運動的最大突破點,是打破城市人要求隨處都有垃圾桶的心態,反而願意多行一步自備水樽、多用手帕,反映香港人具備相當的公民質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