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認同小區重建 冀平衡效率社區特色
【明報專訊】市區重建局早前公布同時開展3個位於土瓜灣的重建項目,並摒棄以往的「商場發展」模式,計劃發展成「小社區」,引入街舖。發展局長陳茂波認為,小區發展是與時並進的新嘗試,在改善居住環境及提升規劃效益方面取得平衡。
陳茂波昨發表網誌,指不同的重建發展規模各有利弊,一些較大型的重建發展區,可把整個社區重新規劃,建立新設施,整體改善舊區環境。然而,由於地盤面積較大、受影響的居民較多,故重建亦較為耗時;而單幢舊樓的重建雖可較快改善舊樓居住環境,但由於須符合現有條例要求,例如獨立停車庫及電壓房等,以致原有的臨街商舖亦須改作相關設施,難以保存社區街道氣氛。
指社會反應大致正面
他認為市建局在九龍城區採用小區規劃模式,便是嘗試在當中取得平衡。他以最近市建局提出重建的啟明街及銀漢街等項目為例,區內有很多狹窄的小街,部分街道如環安街更是「掘頭路」,長期被違泊車輛佔用,除影響其他車輛和行人使用,更引起環境衛生問題。他指出市建局是次重建不會興建大型商場,而是把地盤分為幾個地塊重建,將小街開闢為步行街,增加人流,保留區內小街小舖特色。項目亦會開通「掘頭路」,連接主要道路,改善當區交通。陳茂波認為將幾個毗鄰小型地盤相連,以小區概念規劃,可發揮協同效應,為整個社區帶來更大的裨益。例如,市建局可將每個地盤須提供的停車位,集中於一個較大的地盤內,避免在各地盤開設停車庫,原有的地舖空間便不用被停車場出入口佔用。而小區模式亦可讓街道的設計更具彈性,改善區內交通。
陳茂波指市建局提出小區規劃模式後,至今社會反應大致正面。他形容小區發展是與時並進的新嘗試,期望在改善居住環境、重塑社區特色、提升規劃效益,以及重建效率上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