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識事﹕公帑保育再加碼 擬設5億基金
【明報專訊】◆資料A
活化計劃項目詳情(見表)
資料來源﹕〈推活化歷史建築8年 近半人流遜預期 陳智思:活化試新模式非必成功〉,《明報》,2016.05.10
˙資料解讀
來到本學年這欄的最後一期,特地找來一些不是常見的資料模式:非棒形圖、圓形圖、折線圖,而是一些人次和成本。事實上近年的試題亦曾出現相似的資料,如2014年的風力發電題,2016年的本港競爭力題等,都是以數字展現出一些現象,讓同學解讀。一般而言,這類資料總會出現一些「趨勢」或「形態」,或是可以比較的內容。總而言之,同學不要只將資料抄寫一次便算,要嘗試歸納資料的呈現的信息。
◆資料B
5億元保育歷史建築基金簡介(見表)
2008年政府預留20億元活化由政府擁有的已評級歷史建築,2016年再提出撥款5億元成立為保育歷史建築而設的基金。發展局建議基金撥出4億元支付新一輪「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工程費,餘下1億元替已評級的歷史建築維修資助上限「加碼」,已出租的政府建築物亦能受惠。
資料來源﹕〈5億歷史建築基金 1億資助修葺 新增委會管理 古諮委員憂架牀疊屋〉,《明報》,2016.03.04
˙資料解讀
以文字資料輔助數字資料的題目,亦是近年的出題趨勢(如2014年的飲酒題、2016年的愛滋病題);數據顯示出一些情况或現象,可以用哪些方法解決呢?又或是數據資料所顯示的情况會否只是一些特例,政府應否就此而更改政策?像資料B,政府已花費了數以億計的金錢作保育和活化,之後是否應該繼續下去?
■問題
1)解釋資料A所反映的現象。 (4分)
◆答題指引
資料有不少可比較之處,同學可舉出其中一項解釋,例如比較第一期與第二期的成效(如達標的比率),或是分析整體上所有活化項目是否能達到預期的訪客人數,有沒有一些是特別突出的(如大澳文物酒店的訪客數量是預計的3倍,差不多達20萬人;而馬灣的芳園書室則只達預期人數的約七分之一)。
同學亦可了解活化的工程費用是否用得其所:投資額大是否容易達到預期目標?例如美荷樓的活化花了超過2億,達到一定的訪客量(約22萬人),但對比大澳文物酒店,雖然訪客人數不如美荷樓(約20萬人),但只用了美荷樓五分之一的工程費用,在經濟角度來說又應該如何解讀?總之同學不能只將數字資料抄寫一次,而要綜合比較和分析才可。
■問題
2)「為保育有價值的舊建築,即使香港政府持續投放大量公帑作歷史建築基金亦值得。」你是否同意? (8分)
◆答題指引
這題的爭議點在「公帑」、「保育」、「值得」等。保育的大前提是沒有錯,但是否值得無止境地投放資源又是另一回事。
同意方面,資料B顯示政府自2008年開始投放大量公帑作基金,現在市民對保育的意識亦提高,故此政府不應開倒車停止投放,反過來使市民覺得政府逆民意和社會價值而行。况且資料B顯示,投放的公帑有部分用作教育用途,理應鼓勵。另一方面,資料A顯示,不少以公帑活化的項目亦取得一定成效,如饒宗頤文化館或近期的舊大埔警署等,既能保育社區歷史文化,亦具備教育意義,長遠的成效值得一直投放資源。
不同意方面,可提出資料A顯示部分公帑支持的項目成效不彰,如雷生春堂的人場人次不達標;事實上,每個階段的項目總有這個情况出現,故此公眾未必支持公帑運用在不達標的項目上。另外,社會上對「有價值」的定義仍然存在不同的討論,如近期北角的皇都戲院是否難逃清拆、是否應該用公帑保育亦有爭議,即使如資料B般提出成立新的諮詢委員會亦未必能解決問題,故此政府應等社會對個別建築物凝聚一定共識後才決定投放多少資源。
文﹕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通識科教師劉錦輝
《明報通通識 第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