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校園記者:年輕人創意點子傳遞社區
【明報專訊】常言道年輕人應敢於發聲,除了網上筆戰、在時事烽煙(phone-in)節目發聲,甚至走上街頭外,我們的聲音還可如何被聽見?校記陳娣及李昌峻日前採訪「點子.遞義」社區實驗室,得知一群關注社會的年輕人的意見,並訪問參加者,撰寫成報道。
由青年廣場及國際義務工作機構「義遊」合辦的「點子.遞義」社區實驗室於5月15日完結,為期兩日一夜的活動為對社區服務感興趣的年輕人提供討論平台,讓他們討論自訂的社會議題,並策劃相關的社區項目或義工服務,身體力行,改變社會現况。
自訂議題 策劃社區項目
活動的參加者可把自己的點子貼於牆上,並與他人討論,張貼會議紀錄和蒐集意見後,從而得出比較完善的項目,最後設有茶點時間。活動負責人稱茶點時間得出的意見比會議時間中得出的更多,因此把這開放自由的「吹水」時間納入會議日程。活動負責人之一、青年廣場市場部經理陳先生說,這嶄新的會議模式適合社會創意及文化藝術產業機構採用,因議題相對地開闊,能激發參加者提出不同想法。他解釋活動名稱的意義時指出,「點子.遞義」後有「行動第一」一句,期望參加者的想法能夠實現。他亦表示因資源有限,挑選準則不止在計劃的受現場觀眾歡迎程度,最重要是計劃對社區的潛在影響。
一眾參加者年紀輕輕,卻不乏創意,意念包括為在職人士及學生提供的「真.素食」、提升港人同理心及惻隱之心的社會實際「港版『神』街訪」、為港人及旅客提供導賞團應用程式的「HK Whisperer香港解密」、提倡環保意識的「即棄餐具你有SAY」及提倡閱讀文化的「蘇Sick書店」等。
參加者潘同學表示獲益良多,能結識不同年齡層且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慶幸自己可出一分力以帶動社會發展。他說平日沒有機會討論相關議題,藉是次機會可發揮自己的「小宇宙」。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校記 李昌峻(聖芳濟書院,中四)
圖:校記 陳娣(粉嶺禮賢會中學,中五)
文字整理:鄒靖儀
■編輯部評語
需補充細節 免流於抽象
整篇投稿似是活動新聞稿,訪問元素及吸引力不足。校記記下部分有趣意念的名稱,建議可多着墨其中一兩項,令讀者更具體知道何以具「創意」,免流於抽象。另外亦可訪問參加者在茶點時間的體會,便可與活動負責人的說法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