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皇后碼頭2007年被拆,觸發社會關注保育議題,政府翌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先後預留20億元活化由政府擁有的已評級歷史建築。8年過去,首兩期共8個已營運的項目中,最少3個人流未如預期(見表)。連續8年出任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即將卸任的陳智思接受本報專訪時承認,並非每個項目都會成功,但認為伙伴計劃仍取得一定成果。他又質疑公帑收購私人歷史建築作保育的可行性,「畀得幾多錢?社會是否有這樣的共識?」 明報記者 岑詠欣 芳園書室人流僅預期一成半 發展局資料顯示,8個已營運的活化項目中,除兩個營運未足一年的項目,其餘項目如雷生春堂、芳園書室、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的平均每年訪客人次均少於2009年獲選時的預測,當中位於馬灣的芳園書室營運3年,每年人流僅及預測的一成半(見另稿)。任期至本周六(14日)的陳智思說,過去8年未必每個項目都成功,「是應該的,因為全部都嘗試新模式」。他透露自己擔任主席8年間,委員會刻意批出不同類型的營運方案,「不是千篇一律做精品酒店,香港不時被人話商品化、商場式,這些另類(嘗試)風險較高」。 稱刻意試不同方案免商品化 那用什麼準則判斷項目是否成功?陳智思重提審批時的五大原則,指建築活化後能否彰顯社會價值最具挑戰,他舉例馬灣的芳園書室地點偏遠,地方亦小,開始時已知活化艱難,但否認失敗,「是有先天問題。建築物本身殘舊,除非不想保留,不然怎都要擺資源」。他又以兩度流標的法定古蹟景賢里作對比,指委員會對景賢里的申請活化方案意見不一,「我們想見到更好的(方案),個人認為它的最大賣點是建築本身……既然已經花錢保育了,不如政府自己做,對外開放,無謂搞新用途」。 指公帑買私產保育無共識 屬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可納入活化計劃作保育,反觀近年何東花園、同德大押等獲評級的私人歷史建築相繼被拆,令社會掀起以公帑購買私人建築的爭議。陳智思質疑此舉是否可行,認為社會對給予私人業主數十億元阻止拆卸,未達共識,「若立例全部(獲評級)歷史建築都不能重建,又變為強搶民產,是政治議題」。 曾感保育摰 已改觀 自言由商界先後「空降」古諮會和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陳智思說接觸保育前對歷史建築興趣不大,覺得保育「摰臐v,但這刻他說花上龐大公帑作保育,最大的作用是留住歷史建築,讓公眾藉此認識本港歷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