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建築師念舊獲獎 為石硤尾街市把脈 重建不等於拆卸
【明報專訊】時代巨輪下舊屋h陸續重建,但重建是否等同拆狺@切?32歲的本地女建築師梅詩華(Sarah)在石硤尾h街市的改建方案嘗試回答。面對老化中的石硤尾h,她提出保留街市、開放社區空間、由長者藝術家設計街市外牆等規劃概念,贏得今屆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她憶述兒時曾居住的黃竹坑h被拆重建,鄰里各散東西後需時適應,令她感覺震撼,認為社區重建未必等同拆牷A反而應視建築為一門「社會學」,茩咿~民所需。
明報記者 岑詠欣
石硤尾h近年陸續重建,不過第19至20座附近的街市仍深受街坊歡迎,適逢今屆青年建築師獎以長者友善和提升鄰里凝聚力為題,Sarah隨即想起近年工作所到的石硤尾h,「經常見到老人家,街市雖然只是一層高,但仍有不少人使用」。
倡引入陽光 變社區凝聚點
有別於其他社區重建項目,Sarah提出若石硤尾h街市一帶重建,街市應獲保留,只拆去部分上層樓板,引進更多陽光,令本身很深、很闊的街市可作其他用途,例如區內社區組織的基地,或舉行「社區晚餐」,成為居民聚腳點。由於街市有多年歷史,故加建新結構供社區組織使用時,Sarah建議採用較輕型的結構,以免加重街市的結構負荷。她又提出街市外增設慢步專線,並在鄰近的社區會堂外空地設戶外電影院,促進睦鄰關係。
清拆破壞鄰里情 重建思維應下而上
Sarah年幼時居於已清拆的黃竹坑h,臨拆前她重返舊地拍照留念,「以前h內有條食街,會記得街頭的豬扒包很好味。其實與鄰里分開,需很長時間適應,故想在未拆的地方提出(改建)新想法」。她指本港的重建模式仍是拆掉舊建築,惟新一代建築師提倡新思維,政府應由下而上,在社區重建時與各持份者共同討論清拆多少,「沒有一個建築師或政府可以決定所有」。
入行僅8年,Sarah已與丈夫自立門戶成立設計室,希望參與更多本地建築設計項目。她視建築是一門「社會學」,其獲獎的街市改建概念正反映這意念,「不只是顧慮建築這個硬體,亦提出社區內種植、自給自足,以及將剩食賣給有需要的人,照顧居民的心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