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容易誘發都市病。營養師可協助病人改善健康,但香港並無註冊臨H營養師制度,基本上任何人都可自稱營養師,但其實營養學家(nutritionist)和臨H營養師(dietitian)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職業!香港營養師協會會長、於澳洲取得認可資格的高級註冊營養師林思為(Sylvia)講解兩者的分別,並分享看蚢蔬僖g病人漸漸長胖回復健康,滿足感油然而生的經歷。
因母親「變瘦」而關注飲食
Sylvia從小已有助人的夢想,對科學較有興趣,成績也較佳。自小移民加拿大的Sylvia,一直很留意減肥美容的資訊,但偏偏遺傳了家人「大隻」的基因,曾經被戲稱為「肥妹仔」,「某年假期回港探望在港工作的母親,看到原本有點胖的她突然瘦了,很好奇她是怎樣做到的」。母親的改變啟發她對營養和飲食的關注,萌生想當營養師的念頭。
在加拿大中學畢業之後,Sylvia按興趣入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營養學相關學士學位課程,後來她為當上營養師,往澳洲修讀營養學及營養治療學碩士課程。Sylvia解釋說,營養學(nutrition)和營養治療學(dietetics)是兩個不同的科目——營養學課程沒有臨H和醫學訓練,故不能指導病人進食或設計餐單。「營養治療學課程需修讀醫學相關的科目,清楚了解各種與飲食相關的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營養不良等,及接受營養治療方面的訓練例如和病人溝通的技巧、餐單設計等。課程亦會提供臨H訓練,例如管飼餵食(即以餵管將液體食物送到消化系統內)」。Sylvia說,營養學學士學位不提供實習機會,而營養治療學課程則需要在醫院、社區等實習半年至一年。畢業後便可註冊為營養師。
與病人建互信 溝通技巧必備
Sylvia說臨H營養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懂得使用適當的言詞輔導病人,避免觸動病人的神經。Sylvia認為治療厭食症病人最具挑戰,亦最困難,需要極大耐性引導病人進食,有時甚至要擔當心理輔導的角色,因為厭食症往往由心理因素引起,和病人建立朋友關係很重要。
「臨H營養師很多時還要和病人的父母建立互信關係。例如有些父母,帶因減肥而患上厭食症的女孩來看症,央求我們『拯救』她。我們理解父母的緊張心情,但同時要說服父母『放手』讓我們醫才行」。Sylvia亦說,當臨H營養師更要學懂站在病人的立場思考,才能設計出最適合病人的餐單。雖然困難,但Sylvia看蚢蔬僖g病人一天一天長胖回復健康,滿足感比治療其他病人更大。
˙成為營養師的途徑
在香港執業的營養師起薪點約20,000元,可以循以下兩條路取得執業資格﹕(見表)
文、圖﹕羽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