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識事﹕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未全面
【明報專訊】◆資料A
各年齡組別大腸癌新症(見表)
資料來源:《明報》,2016.04.14
˙資料解讀
相信同學對按年齡分類的數據資料並不陌生,上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症正在上升,不同年齡層的幅度不相同。所以,同學宜真的計算其幅度有多少,無論是以加減法或是以百分比處理,總之就是要比較相對的幅度,以了解哪一個年齡層的情G最嚴重。
◆資料B
私家醫院及診所大腸鏡檢查收費(表)
資料來源:《明報》,2016.04.14
衛生署公布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詳情,今年9月起資助61至70歲市民驗大便及照腸鏡,首年料有5萬名68至70歲長者參與,預計需要300名普通科醫生及20名腸鏡醫生。計劃下,病人大便隱血測試每次診症可獲280元資助,但醫生額外收費無「封頂」;測試結果呈陽性者需照腸鏡,政府資助每人最高8500元,醫生可額外收取費用,病人須自付,最高1000元;若參與醫生推銷其他服務,衛生署表示應由病人自行考慮是否加錢。
˙資料解讀
資料不一定以列舉數據的方法來呈現,如上述資料結合新聞內容及實際社會情G,當中涉及的手術金額內容,是資料中最重要的數據。同學綜合分析時,宜參考院舍的價格,同時注意政府的資助是否合理或足夠,市民的負擔又會否過重。所以,同學應計算兩者差價,才能判斷政府的資助是否足夠。
■問題
指出及解釋資料A顯示的現象。(6分)
◆答題指引
筆者常建議考生攜帶計算機進考試場,因為試卷有可能涉及簡單計算。即使同學心算了得,但按幾下按鈕不會花太多時間,十分值得。
好像這個數據,明顯是上升趨勢,長者的個案明顯最多,而且數量穩定,差不多是20至44歲組別的10倍。但驟眼看來不容易看見哪一個年齡層的增幅較多;經計算後便知道65歲以上的新症增幅不多於1%,其次是20至44歲(約20%),最多是45至64歲(約22%)。換句話說,新症的增幅集中在非長者身上,但長者仍佔病人的大部分,可見疾病有年輕化趨勢。
其中一些原因可追溯至飲食習慣:眾所周知,大腸癌的形成與飲食習慣有關,高脂、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會大增患腸癌的風險。長者在中年時,香港的經濟正在起飛,未必能每餐進食肉類;但隨茈肮*擠韐ㄓ(更多機會進食肉類)、快餐盛行(纖維吸收減少)、交通方便、缺乏運動等因素出現,使中年人罹患腸癌的風險增加。
■問題
參考以上資料,並就你所知,討論政府的先導計劃的好處和面對的挑戰。(8分)
◆答題指引
這種結合多個資料的題目是近年熱門,剛過去的2016年文憑試,卷一每題的資料都有三至四則,除了個別分析外,亦考核同學綜合資料的能力。所以同學作答時應注意是否已經運用所有資料。
好處方面,計劃可減少因經濟問題而疏忽治療。資料B顯示,政府可以資助約8500元,而坊間的醫療計劃亦有能配合的方案(如內視鏡中心),所以受惠者不用擔心經濟開支而不接受治療。
此外,這計劃可特別針對長者。資料A顯示,現時大部分個案都集中在長者身上(約60%),當中卻有不少是缺乏經濟能力的。因此,政府的計劃能針對大腸癌病人群體中最大部分的個案。
挑戰方面,醫護界人手未必能配合。參考資料B,政府正吸納300名普通科醫生及20名腸鏡醫生參與,但能否達標仍然未知;而且,如果同時出現大量等待檢驗的腸科病人,醫療界未必能應付,輪候時間可能比現時長,更可能分薄急需治療病人的資源。
此外,病人的整體消費仍屬未知之數。資料B顯示,部分醫院在檢查時亦有其他收費,由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政府亦承認病人需自行考慮是否加錢接受額外治療。由於病人並非醫生,無從得知如何治療、用藥才是最適合,病人最終可能需繳付額外費用以獲得完整治療,未能完全解決長者的經濟擔憂。
文﹕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劉錦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