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爭議
【明報專訊】為何要交稅?
政府向企業或個人強制徵收稅項以維持政府運作,企業或公司繳納的稅款為利得稅。香港智經研究中心指出,目前本港交稅最多的5%註冊公司承擔逾80%利得稅,符合富者多付原則。繳稅是公民責任,而根據個人或企業收入多寡決定稅項比重,則是公平層面問題。
◆避稅的正面影響
帶動「避稅港」經濟發展
「避稅港」吸引大量外國企業開設公司,外資會流進這些地方。根據「2015年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外國人直接投資報告」,2014年中美洲外國人投資最多國家為巴拿馬,總額高達47.19億美元,佔中美洲外國人投資總額的45%。
◆避稅的負面影響
政府少收稅項 影響國民生活
英國專門調查逃稅避稅問題的「稅務公義網絡」組織(Tax Justice Network)估計,目前全球有21萬億至32萬億美元(約164萬億至250萬億港元)私人資金藏於各避稅天堂,導致各國政府每年損失約2800億美元稅收。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稅收短缺會影響國民生活,「稅收減少,政府沒法興建學校、減輕大學生學費負擔,以及重建道路、橋樑、基礎建設等」。
國民需承擔少收的稅項
政府應收稅項減少,影響部分政府運作,需在其他方面開徵稅項,例如銷售稅。稅務公義網絡總監John Christensen指出,避稅行為使公眾要承擔更多稅項,原因是環球精英沒有支付應繳份額。
加劇貧富懸殊
樂施會總裁梁詠雩在《打擊貧富差距 實現無窮世界》一文指出,經濟制度不公和扭曲是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的成因。不公平的經濟制度使金錢嚴重向富有階層傾斜,而富人再透過避稅積聚資產,令政府稅收減少,無法提供公共服務,如教育,令窮人更難脫貧。
世界各地有許多逃稅、貪污等罪行的受害者。例如在烏干達有油商以離岸公司逃稅40億美元,比政府全年總收入還要多,政府醫院卻窮得連乾淨的藥棉也買不起。
歐美推新政打擊避稅
「巴拿馬文件」外泄後,美國財政部在4月4日宣布推出新措施,遏制美國企業通過購買外國公司、變更納稅地等以逃避應繳稅項。
歐盟4月12日推出新法迫使跨國企業公開利潤,藉以打擊避稅。計劃強制要求全球營業額超過7.5億歐元的跨國大企業,即使總部不設在歐洲,只要在28個歐盟成員國有生意業務,都要公開稅務資料,包括稅前盈利,以及向歐盟成員國家和歐盟以外被視為「避稅港」的國家地區所繳交的稅額等。新政最快2018年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