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無論涉案疫苗的安全風險是高是低,「為何出現問題」仍是最需要解答的問題,矛頭最終指向相關部門監管不嚴。
私人醫療市場監管寬鬆
按目前機制,第一類疫苗的監管較為規範。《新京報》引述一位北京中醫藥大學講師稱,中國對第二類疫苗的監管相對寬鬆,導致生產、倉儲、銷售等存在監管真空。世衛駐華代表施賀德稱,案件暴露中國私人醫療市場存在漏洞,建議當局加強對疫苗市場的監管。四川省政府3月22日公布實行「省級集中掛網、集中帶量採購、政府服務監管」的採購模式,取締二類疫苗的自由市場流通。
藥品檢查人員不足
3月2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化監管司長李國慶坦承監管存在盲區,他指目前國內具有藥品檢查資格的人員不足500人,但藥品生產企業有5000多家、藥品零售企業40萬家。
監管碼制度沒嚴格執行
內地2006年起實行「藥品電子監管碼制度」,所有藥品的包裝上均設監管碼以便追蹤流向,出問題時能第一時間追蹤,但今次事件中,連醫生本人也不知自己手中注射的疫苗是否涉案疫苗。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表示,事件顯示藥品監管碼制度沒有被嚴格執行。(註︰制度於2016年2月被叫停,有指藥商認為產品批號等已可識別藥品真偽和追溯,監管碼屬重複管理,增加成本。)
疫苗利錢厚 官員或受賄
二類疫苗自主買賣,遂出現疫苗銷售公司、代理等。《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層層傳遞的過程中,疫苗身價C升,譬如上一級疾控部門以每支20元購入,會以60元售予下一級,到接種者時可能需要100元。加上,二類疫苗屬自願接種,需求量難以控制,容易出現近效期疫苗(臨近過期),為處理庫存,且在「逐利」心態下,滋生低價倒賣的情G。
銷售過程中也出現疾控機構採購人員「吃回扣」、官員受賄以提高進貨價錢的行為。例如2012年四川廣元市朝天區疾控中心一主任主動要求供應商將乙腦疫苗價格由每支20元抬高至40元,其中虛高的20元由供應商和疾病中心幹部瓜分。
◆為何引起公眾恐慌?
黑心疫苗波及範圍廣,流通時間長,一經曝光即引起全國關注。各大媒體、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迅速被有關問題疫苗的文章「洗版」,其中2013年一篇講述兒童因疫苗致死致殘的〈疫苗之殤〉調查報道被瘋傳。一時間,「失效疫苗」和「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被畫上等號。
對政府缺乏信心
儘管包括世衛在內的機構、專家不斷向公撓挭嬰傢鰬怑]的各種疑問,但都沒能消除民撕麍怑]的恐慌甚至抗拒。中國疾控中心的專家認為,疫苗相關事件導致公眾對疫苗安全不信任,其危害程度遠大於問題疫苗本身。騰訊新聞「今日話題」於問題疫苗曝光後做調查,逾7萬參與投票的網民中,超過60%選擇「不會」帶孩子去打疫苗。
BBC中文網報道引述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學系副教授唐昆說﹕「問題疫苗引發的危機從根本上說是公眾對中國的藥品監管缺乏信心,從更廣的層面上看,它是中國社會缺乏誠信的一種表現。」
資訊不透明
騰信新聞網一文章指有媒體人在微博、微信上公開質疑,此次疫苗事件由一單純案件演變為關於整個疫苗行業的爭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藥監部門、衛計委、疾控中心等相關部門從一開始便集體失聲。資訊不對稱,造成很多人選擇傾向帶有煽動性的言論,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慌。而事件引起公眾關注後,各部門仍「踢皮球式」回應,讓公眾愈加懷疑此次疫苗事件的嚴重程度。
傳媒疑炒作 誇大危害
山東黑心疫苗2015年4月已立案調查,2016年2月山東警方正式公布案情,央廣網當時曾作出報道,但鮮有人關注。有批評質疑澎湃新聞網3月18日報道標題中的「或影響人命」是「炒作」,報道誇大了沒有冷凍儲運疫苗的危害,同時混入安徽接種假狂犬病疫苗致死事件,使讀者對疫苗產生恐懼,有誤導之嫌。及後部分跟進報道的傳媒也將焦點放在「疫苗致死」上。故有意見認為今次疫苗安全危機,實際上發展為輿論傳播危機。
◆內地明星微博關注事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