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理李克強振臂高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下,創業突成風潮,資金也熱中於追逐新鮮項目。不過,隨着內地經濟下行,「資本寒冬」亦令創業由「熱」轉「冷」。本報實地探訪李克強去過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有業界人士指出,現時創業團隊和項目的數量已不如早前,主要是跟風者遭淘汰,而質量好的則愈來愈多,創業趨於理性。明報兩會採訪組 北京報道
約200米長的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創業大街」被譽為「創業聖地」,鄰近大學區以及電子產品集散地,自2014年6月開幕以來,共有40間創業服務、投資機構入駐,孵化了1791個創業團隊。
咖啡店被傳經營困難欠薪
去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創業大街」,並在3W咖啡店邊喝咖啡邊聊創業,大街風頭一時無兩。「3W」侍應透露,去年6月至10月該店門庭若市,坐滿各路與投資人談項目的、埋首電腦工作的、宣傳創業方案的年輕人。今年開始,網絡上充斥着「中關村的咖啡淡了」的聲音,意指創業熱潮退卻,資本不再熱中,泡沫出現,其中一家「拓荒族」咖啡店上月就被指經營困難和欠薪。
不過,記者來到「創業大街」,發現3W、車庫、極客等「創業咖啡店」並非門可羅雀,反而空座不多。幾乎每日都在「極客」談工作的譚小姐稱,咖啡店最熱鬧時要用衣服或書籍佔座,才能保證短時間離開後還有位子,現在雖然沒那麼誇張,但每日仍基本滿座。
「任何事都有熱期和冷期」
被問到創業轉「冷」的問題時,3W一名員工表示很多傳媒,甚至政府人員都來問過,強調客流減少「很正常」,「哪怕『寒冬』也很正常,任何事情都有熱期和冷期」。
四川成都的侯先生組建創業團隊已一年半,目前運營一個消費APP,在成都有逾10萬用戶。第一次到「創業大街」,侯先生想找到新一輪投資做推廣。據其觀察,去年下半年投向創業項目的資金已大幅減少,資本界亦不再同時投資數個同類項目。但侯依然充滿信心,「沒那麼快拿到錢,反而有時間來反思,或會更好」。
另一名創業者高先生則表示,並不認為創業轉「冷」,減少的是「衝着名氣來,不懂其中門道,來了後覺得與想像不同的人」,即跟風者,「真正有心創業的人依然都在」。
中關村智能硬件產業聯盟秘書長董宇認同高先生的觀點,他指,前兩年的創業處於「搖旗吶喊」、「游擊隊」的狀態,「幾個沒經驗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想做出一款震驚世界、改變世界的產品,事還沒做,就想讓大家都知道」。現在跟風者減少,卻有更多有非常好的技術和學術基礎的團隊,離開大學、科研機構,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或核心技術轉化成產品。
創業團隊減 項目質量提升
董宇表示,創業趨理性外,亦更系統和正規,現時能拿到投資的創業項目多是成熟、有競爭力的產品。董宇指出,雖然總的創業團隊和項目數量減少,但好的項目獲得大筆融資的案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