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的壓力與工作壓力,讓不少人都患上了健忘症,常常一分鐘前記號的事情,一分鐘後就忘記了要去做。於是,提高記憶力成為了大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研究發現,經常掉牙也會影響到記憶力,那麼想要提高記憶力,除了保護好牙齒不掉牙外,還有做什麼呢?
掉牙影響記憶力
牙齒美觀不僅和咀嚼能力密切相關,還可能影響記憶力。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20日報導,歐洲多國牙科專家研究發現,掉牙會導致記憶力減退。
新研究由瑞典于默真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挪威臨床牙科研究所共同完成,涉及273名55~80歲的參試者。口腔檢查發現,這些老人平均剩餘牙齒數為22顆,比正常人群少10顆。脫落的牙齒中,70%為臼齒。參試老人之後接受一系列記憶測試。結果發現,參試者剩餘牙齒數量與其記憶力測試結果之間存在重要的正比例關聯。記憶力測試內容主要是情景記憶(有關個人生活經驗上的記憶)和語義記憶(有關詞語、符號的記憶)。測試結果顯示,20%的情景回憶、15%的情景識別以及14%的語義記憶變化與自然牙齒數量關係密切。在考慮多種因素之後,科學家發現,牙齒最多的老年人記憶力比牙齒較少的老年人好4%。
科學家分析指出,掉牙損傷記憶力的一大原因是與咀嚼有關,咀嚼會增加大腦血流量,直接影響到記憶等大腦功能。就記憶而言,頜部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感覺刺激會直接影響到負責記憶形成和重新獲取的大腦海馬區。而一旦缺少牙齒,大腦海馬區獲取的信號就會減少。
四個方法提高記憶力:
參加有氧鍛煉
去年發表在《老齡化神經科學前沿》期刊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50歲以上的成年人僅僅在參加了6周的有氧鍛煉後其記憶力就得到了提高。這是因為:與控制組的參與者相比,從事有氧運動會導致大腦中前扣帶皮層區域的靜息腦血流量增加,因而讓他們的記憶功能得到提高。
減去腹部脂肪
腹部脂肪會導致與記憶力衰退相關的老年癡呆症。過去的研究曾發現肥胖的人出現記憶喪失的可能性會高出三倍。當腹部脂肪過多時,肝臟中儲存的過氧化酶增生受體就難以對脂肪進行處理,肝臟就會去利用身體其他部位(包括大腦)所儲存的過氧化酶增生受體。很快,這類蛋白質就被耗盡,導致人們出現記憶和學習障礙。
玩益智遊戲
雖然這類益智遊戲可能並不會提高智力,但研究發現玩某些特定的益智遊戲能讓大腦的記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是因為益智遊戲能對工作記憶能力起到鍛煉作用,工作記憶能力是指一個人的大腦在同一時間內兼顧不同想法的能力。通過鍛煉這種技能,回憶事情就會變得又快又容易。
少喝烈性酒
發表在《神經病學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因為飲酒所引起的記憶喪失。每天喝兩杯半烈性酒的中年男性出現記憶喪失和認知功能下降的跡象要比輕度飲酒者和完全避免飲酒的人早六年。
--------
小鼠實驗首次證實
跑步有助抗癌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首次通過小鼠實驗證實,跑步有助於延緩腫瘤的生長。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6日報導,哥本哈根大學佩妮萊‧霍伊曼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患有癌症的小鼠,測試了鍛煉對於包括皮膚癌、肺癌和肝癌在內的5種不同癌症有何功效。他們讓小鼠每晚跑步4公里到7公里,結果發現,小鼠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得到了提升,不但阻止了新發腫瘤,也使原有腫瘤的生長速度減慢了多達60%。
這是實驗首次證實,鍛煉能夠直接控制腫瘤的生長速度。研究人員發現,鍛煉促進了腎上腺素的分泌,這種「壓力荷爾蒙」反過來又刺激免疫系統向血液中釋放天然的抗癌「殺手細胞」。小鼠在運動過程中,肌肉會產生一種名為白細胞介素6的物質,它能引導「殺手細胞」攻擊腫瘤。
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鐘斯評價說,此前科學家就知道鍛煉能影響天然「殺手細胞」的活性,但這是首次通過實驗證實鍛煉能直接#明這些細胞對抗腫瘤,這是長久以來缺失的一塊拼圖。
不過,跑步鍛煉並沒有讓實驗小鼠的腫瘤縮小,而只是讓其生長得不那麼快。這說明,已經存在的腫瘤是不可能通過運動得到逆轉的。
霍伊曼表示,對於人類而言,也有一些證據顯示,在更年期後,鍛煉能阻止直腸癌和乳腺癌復發。她的團隊計畫下一步對癌症病人進行跟蹤,以調查他們的鍛煉模式是否也能對病情產生類似的良好效果。
--------
人類腦容量
比預期更大十倍
如同電腦一樣,我們的大腦儲存記憶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科學家早就知道,大腦存儲記憶的模式為在神經元間移動的電脈衝。但是科學家從來沒有能夠準確地量化,正常人的大腦到底能夠存儲多少資訊。現在,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大鼠神經元模型,從而估計人類大腦的資訊存儲容量為1PB級別,新的估計值比以前的估計的資訊量大了10倍。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e Life》上。
人類腦容量比預期更大十倍
研究人員知道,從一個神經元到下一個神經元的神經突觸,是資訊流動的主要空間,對大腦存儲資訊容量非常重要,同時對於其他大多數神經功能也是意義重大。但科學家還是不明白很多,在大腦中神經突觸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它們的大小會如何影響資訊的傳輸或存儲。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在大鼠的海馬進行非常精細的數位化重建。已知海馬體是大腦中與長期記憶密切相關的區域,對於該區域的電腦建模可能#明人們更好地理解記憶的工作方式。在最小的尺度上,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神經元中的10%左右會有兩個突觸,來將它們連接到其他神經元上,而其餘90%的神經元只有一個突觸。雖然這些突觸之間只有約8%的大小變化,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的整個海馬中,有26種不同大小的突觸。用電腦的術語來說,這意味著,每個突觸可以存儲平均4.7比特。在整個大腦中,這些突觸總共的資訊存儲量可以達到驚人的1PB級別,即為1000TB,或者一百萬GB的存儲量。
但是1PB的這個數位也存在一些疑問。比如,雖然老鼠的大腦和人類大腦有著驚人的相似,但並不完全一樣。且突觸的規模、種類等,都會與物種類型有一定關聯。不僅如此,突觸的大小和數量,在不同的人群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所以基於1PB的這個資料,有科學家估計人類的大腦資訊存儲極限可以到達3到5個PB級別。研究人員對大腦如何使用這個驚人的存儲容量,還存在著很多的疑問。因為突觸只有10%到20%的時間在傳遞資料,這使得資料的組織方式非常複雜。他們計畫繼續解釋這些問題,這可能有助於電腦科學家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組織電腦的超大存儲空間,來促進電腦的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