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學﹕西西 從存在到我城

[2016.01.29] 發表
《我城》由香港導演陳果執導,是一部多層次的文學作家紀錄片。

【明報專訊】最近,作家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第二輯在香港公映,其中有香港作家劉以鬯的《1918》、西西的《我城》、也斯的《東西》。《語文同樂》一連三個月,每月一期解讀作家和電影。第一期由鄭政恆寫西西。

西西自1953年開始發表創作,1966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單行本《東城故事》和1969年在《快報》連載〈象是笨蛋〉,當時是西西的「存在主義時期」,接受了卡夫卡和卡繆的影響,叩問存在的意義,探索生存的荒誕,充滿實驗色彩。

後來,西西走出了存在主義的影子,寫了〈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浮城誌異〉、〈肥土鎮灰闌記〉、〈玫瑰阿娥的白髮時代〉和〈解體〉等許多出色的短篇小說,還有代表作《我城》、《哀悼乳房》、《飛氈》等等,這些出色的小說,涉及了人的情感、生老病死、香港本土生活、性別、社會身分。

西西的詩也精彩,看素葉版的《石磬》,薄薄一冊,後來再看洪範版《西西詩集》。有時選一兩首作品,跟新詩創作坊的同學分享,鼓勵學生仿作〈快餐店〉和〈可不可以說〉,也學習〈海素〉和〈父親的背囊〉的人物描寫、〈熱水爐〉和〈長著鬍子的門神〉的童心、〈重陽〉的獨白、〈停雲〉的幽默、〈白髮朋友〉的生活化,一起學習西西的筆法,簡潔、自然。

陳果:「我城」變成「我們的城」

西西的《我城》,是目前為止對西西生活最全面的影像呈現,是一部多層次的文學作家紀錄片,有作品的引介和訪談等等。《我城》最吸引的地方,除了展現西西的生活,學者和作家討論西西的作品,更緊扣當代的香港社會,尤其是面對變化急速的城市,正如陳果在訪問中說:「我一路拍,一路了解西西的寫作歷程,香港原來有些人默默耕耘,他們固執也好,對本土關心也好,結合了我對本土價值某些堅持。我最大的投入或許是將『我城』變成『我們的城』,因為《我城》只是西西的,若然我加了自己的觀點進去,或是由此啟發更多東西,香港就是大家的香港。」

西西的紀錄片《我城》,教我們看到西西如何從60年代走過來,直到現在的《縫熊志》和《猿猴志》階段,她的活力與創意不減。看紀錄片,重要的還是看到人的生活與生存。

圖:資料圖片

文:鄭政恆 - 影評人╱樂評人╱書評人

更多教育
博看世界﹕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明報專訊】孩子是父母的寶貝,更是家族血脈的延續。中國人視新生嬰兒的降臨為家庭的頭等喜事。婦女在懷孕期間,已經開始為即將出生的孩兒縫製各式各... 詳情
【明報專訊】[1] 老家在偏僻的山腳邊,不是五光十彩的都市,而是天造地設一色綠的山野。小女兒剛回來,第一個最攫引她的便是東邊的山,尤其是那高... 詳情
【明報專訊】「語言描寫」是常用的寫人手法。通過語言,可以了解人物的為人、身分、背景、心理狀態,但不容易寫得傳神。試看以下例子: 「黃大... 詳情
實戰篇
【明報專訊】1. 本文經「編段」,分成6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然後概括各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寫在附表... 詳情
文言範文﹕〈月下獨酌(其一)〉 內容分析
【明報專訊】〈月下獨酌(其一)〉屬五言古詩,全詩有十四句。李白發揮了想像力,將眼前一片冷清的環境變得熱鬧無比,詩末也寄託深意,希望可以與月、...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