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千年懸棺群慘遭破壞
棺木被盜當柴燒
【明報專訊】 湖北宜昌秭歸縣有逾百棺木懸高在高近百米山腰間,置在人工開鑿的洞穴或山崖石縫內,為內地發現的大型懸棺群之一。考古專家近日表示,初步認定藏棺洞為唐代開鑿,距今約1200多年。然而,大多棺木在上世紀60、70年代受到破壞,部分更被盜取當柴使用,保護工作目前已迫在眉睫。
懸棺群位於秭歸縣磨坪鄉楊林橋村河道西岸,共有131具棺木。在長50米、高近百米的絕壁上,布滿人工開鑿的方形石孔,裏面的棺木依稀可見,被當地村民稱為「仙人洞」。專家從棺木形態和炭化程度,初步判斷懸棺群為古僰人墓葬群,時間約在1200多年前。
當地村民近日向內地傳媒表示,以前懸棺群比現在位置高得多,由於河床淤積升高,現時搭梯便可上去,故懸棺破壞嚴重。特別是上世紀60、70年代,很多棺木被盜取當柴使用,有人更曾親眼見過棺木內骨頭和碎陶碗。磨坪鄉副鄉長趙成剛表示,當地政府已將懸棺列為重點保護文物,明確責任人進行看護,不允許進一步破壞。同時,政府已申報懸棺遺址修復計劃,清理周邊環境,復建成古僰人村,冀通過考古研究,探尋千古之謎。
據了解,懸棺葬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安葬方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古人在懸崖上鑿孔並釘木樁,再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的木樁上。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至於古人是如何將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崖洞內,則仍是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