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區議會被視為市民和政府間的橋樑,市民可透過區議會向政府表達意見,政府亦會定期撥款予區議會,從事地區建設,但市民的意見能否全數上達?
◆地區小型工程
民政事務總署2008年開展地區小型工程計劃,區議會可申請撥款改善地區設施,原意是向地區放權。2015至16年度有撥款3.4億元。不過,近年區議會屢被揭發工程建設無實際用途,既不利民,亦有亂花公帑之嫌。
調查﹕認知度偏低 滿意度中等
民政事務總署委託獨立私人顧問公司於2014年調查,蒐集各區居民、設施使用者、區議會轄下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和地區工程執行部門等人,對區內小型工程設施的意見。地區小型工程分為(i)避雨亭及蔭棚;(ii)室內消閒及康樂設施;(iii)綠化及美化設施;(iv)戶外消閒及康樂設施;(v)通道及有蓋行人道;(iv)告示板、指示牌、集體信箱及洗手間6類。
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區內工程的整體滿意程度如以0至10分計,各項平均有6.3至6.7分不等。逾80%受訪者曾經使用這些設施,但只有23.8%受訪者認識「地區小型工程計劃」,認知度偏低。受訪者對位於繁忙地帶如市中心的設施,認知度較高。
爭議﹕深井鵝地標
荃灣區議會在深井迴旋處豎立了造價120萬的鵝形地標,被外界批評醜陋難看、大搞地標文化外,亦被發現鵝少了鵝髻。該鵝形地標是荃灣前區議員陳偉明於2010年提出,代表深井以燒鵝聞名,並促進深井經濟。陳偉明表示,雕塑以活鵝而非燒鵝外形,是要展現活力和有生氣的形象,活化地區特色,他已催促民政署工程部,將鵝頸加長及補加鵝髻。他又指當時荃灣民政事務專員及其他區議員普遍支持,認為可活化地區氣氛。對於外界指鵝形地標難看,陳偉明則稱「街坊讚多過彈」。
爭議﹕o魚涌避雨亭
2015年5月3日,facebook專頁「樂活o魚涌」上載一張位於o魚涌海堤街、由區議員丁江浩提出設立的避雨亭照片。專頁管理員批評亭的「巨墩」已佔一半空間,質疑其避雨的功能,又認為事前沒有諮詢,且該位置行人稀少,未必有人用。區議會文件顯示避雨亭造價超過21萬,原設於英皇道,建成後遭投訴體積過大致行人路擠迫,區議會用約10萬元將之搬至海堤街。丁江浩後來指曾諮詢居民,希望避雨亭能增建座椅,後來擱置。另一東區區議員趙家賢估計避雨亭由勘探、建造至搬遷等,耗費逾70萬。
◆18區重點工程
特首梁振英在2013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地區問題地區解決、地區機遇地區掌握」的理念,向區議會下放工作和責任,為落實地區服務和推動地區發展而努力。地區小型工程撥款及社區參與計劃撥款之外,政府為18區各預留1億,進行地區重點工程。項目可包括工程或非工程部分,或兩者兼備;須切合社區需要,具持續和長遠效益。
部分工程能解市民所需
社會企業媒體「言論自由行」曾就18區區議會如何運用1億資助作深入調查,成員林子傑說,其實各區區議員曾就如何運用資助做諮詢,如公開諮詢論壇、街坊調查等,但他認為今日社會溝通語言載體已改變,這些傳統諮詢方法或無效。不過,他稱區議會的工作非全然沒用,例如葵青區議會諮詢地區組織、分區委員會及居民,經過遴選後,在區內設兩所流動牙科診所,惠及區內長者。林子傑亦指許多人以為建制派佔各區區議會的大多數,分歧自然不大。但就他觀察,不同建制派政黨的區議員一樣存在不同意見—「但在會議上大家真的會理性討論,嘗試說服對方,或者妥協以成全大局」。
爭議﹕被批為花錢而花錢
不少區議員提倡增設社區設施,部分被評批「為花而花」。例如觀塘區計劃花費約5000萬元,於觀塘海濱花園興建音樂噴泉,會有雷射激光、動畫燈光及音響等效果。提出構思的民建聯前觀塘區議員潘進源稱,本港缺少音樂噴泉,認為隨茯F府銳意發展九龍東,觀塘區有需要增加特色,冀音樂噴泉能夠成為區內地標,吸引市民及遊客觀賞。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認為,每區1億撥款應用於區內最有需要地方,如扶持弱勢社群,興建音樂噴泉只屬「錦上添花」式設施,「區議會應該善用撥款,並非只興建硬件設施,亦要看興建後是否能夠幫助到社區,否則只會浪費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