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活在香港,不時都會從電視新聞看見對政府不滿的遊行隊伍,近來更出現不少年輕的面孔,顯示青少年開始參與政治,甚至隱隱有主導今日民主運動的趨勢。到底在學的青少年應否參與政治呢? 我認為民主運動年輕化的趨勢約2009至2010年開始為大眾關注。當時發生五區總辭,及後「80後反高鐵」青年毅然進行「反高鐵苦行」,一眾80後將年輕的力量注入政治。2014年「831人大決定」觸發「雨傘運動」,把愈來愈多青少年帶入政治,抗爭手法亦日趨激烈。到了今天,中學生參與政治已是常事。 佔用時間 入世未深 常見批評:阻礙學習 有家長經常擔憂參與政治運動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造成影響。參加或籌辦社會運動常常佔用大量時間,包括學生的學習時間。以2014年雨傘運動的罷課為例,部分家長認為罷課阻礙學生上課而不認同,亦對罷課的行動作出批評。 另一個常被用作反對青少年參與政治的理由是他們入世未深,對政治議題未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去分清是非黑白,容易受人影響,所以不應該參與;又或認為青少年參與政治的原因可能只是「跟風」,如抱荂u人去我去」的心態遊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但我認為參與政治運動可以為青少年帶來寶貴的經驗,是體驗社會、吸收課堂外知識的寶貴機會。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課堂學到的知識或只在求學階段用到,但在街上遊行抗爭的所見所聞、學到的道理可能會活用一生。你可能見識到本應保護人民的人民公僕如何被政府利用、見識到政府如何欺壓市民、亦可能會了解到中央政府的承諾如何一改再改…… 學生能獨立思考 判斷是非黑白 同時,我認為會參與政治的學生應該已有足夠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判斷是非黑白;參加遊行亦是按自己意願,未受他人影響。畢竟參與政治運動不但要付出時間、精力,更可能要抵受父母的壓力,並不輕鬆,且付出過也未必有結果。 綜合以上所述,我認為只要青少年是按自己的意志去參加社會運動,比起整天坐在學校上課絕對更有意義。 文﹕英華書院中五生 黃守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