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介入調停中美南海爭端
研與華開展新關係 艾民信建議
【明報專訊】今年是加中建交45周年,卑詩大學(UBC)昨日舉行研討會,討論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和所面對的挑戰。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主席艾民信(David Emerson)建議渥太華考慮介入南海主權爭議,扮演中美之間的「中間勢力」,促成共識。他又說加中關係發展在過去10年未如理想,建議杜魯多政府以新模式與中方「打交道」,不要公開討論敏感話題。相關新聞刊29版
艾民信先後擔任自由黨和保守黨的內閣部長,並專責亞洲事務。他說,過去10年加中關係的發展較預期中緩慢,希望新一屆聯邦政府在中國事務上會有新發展模式。他認為渥太華應將中國的人權和法治等問題先放一邊,強調加拿大依然堅守核心價值,但毋須高調硬碰而改為私下討論。
艾民信又說,加拿大有能力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擔任中美兩國的「中間勢力」,雖然本國與美國在國土安全上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加拿大不需要「盲目順從」(blindly dictated)。本國有能力成為中美都可以信賴的國家,促成解決方法。
加人對華三不滿
UBC亞洲研究院(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教授埃文斯(Paul Evans)引述院方的研究發現,國民對中國的負面印象有愈來愈深的趨勢,並列出三大不滿:第一,是對共產黨的反感,不能接受當地的政治體制;第二,不滿中國內部政策,例如一孩政策及對異見分子的打壓;第三,不愉快的個人經歷,包括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及投資項目。埃文斯表示,無論這些想法是否屬實,事實是嫌隙的確存在。
在2005至2008年擔任中國駐加大使的盧樹民在研討會上表示,加中關係日後的發展應着重「地位對等」,互相尊重,這樣交往才可互惠互利。他又指國家有權就國內的形勢採取適合對策,中國過去的改變是源於國內人民,而不是國外勢力。被問到過去政府是否冷待加中關係,盧樹民說「十根手指有長短」,經歷高低十分正常。
而另一位前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章均賽,曾經參與中國和澳洲的自由貿易協定,他說澳洲不論哪一個政黨,都對中澳貿易有一致的看法,最後促成美事。因此他認為加中要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政治意願」是重要一環。
另外,多位講者都對杜魯多政府的對華政策有期望,認為應該重設發展框架,急起直追。但卑大亞洲研究院執行主席肖逸夫(Yves Tiberghien)認為杜魯多上場後,要出席巴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又要處理敘利亞難民問題,相信加中關係的新進程要等一段時間才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