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樂壇的消費模式不斷改變,由人人買唱片,到串流音樂平台、iTunes,再到集資平台,音樂人每走一步都不容易。馮穎琪說,創作人應該有勇氣走前一步。她與唱作人林一峰、製作人謝國維牽頭創立的集資平台「音樂蜂」年初登場,引入歐美盛行的「賣音樂花」模式,音樂人提出計劃並自訂集資目標,打動聽眾預購唱片或演出門票,為獨立音樂圈打開一扇窗,「上得集資平台,要唔怕輸」。 音樂人自訂集資目標 音樂蜂推出數月以來,新晉歌手如黎曉陽、李拾壹均集資達標,成功率頗高,歌路亦多元,見證不跟主流不代表沒出路。馮說集資市場未算蓬勃,但是一個過程,「以前無人覺得串流音樂有得做,結果大家慢慢習慣;你畀到多洃H聽,人]先會覺得有洐得聽」。 唱片市場不景氣,有人歸咎樂壇新不如舊,馮穎琪說,能夠流傳的舊歌必定好聽,且每個人總有些歌陪伴走過重要時期,若只停留在舊時,樂壇永不會比以前輝煌。 盼聽眾多點主動 社會多點尊重 樂隊The CherryPicker結他手可樂說,香港主流樂壇「睇錢行先」,「大公司覺得捧紅流行歌手、跳舞組合,好過捧一隊band」,偏偏聽眾照單全收,甚少主動發掘。他盼望觀眾欣賞獨立歌手的努力,嘗試接納流行曲以外的選擇。 搖滾樂隊「一般性」鼓手Martin希望社會對非主流音樂有更多尊重,「同樣都係4條弦,拉小提琴親戚朋友會讚叻仔,問你幾時出國,貴一貴都支持;但你話彈結他夾band,反應就好唔同」。低音結他手劉煌說,在台灣街頭演出時,家長會與子女駐足欣賞,港人卻「嫌嘈」,掩住子女雙耳快步離開。 走紅樂隊應提攜後進 樂人地帶不時辦音樂會推介新樂隊,希望推廣多元化音樂,創辦人王元龍說最理想是從小接觸,「未聽過,唔會知自己鍾唔鍾意」。拍檔劉詠詩慨嘆並非每隊樂隊走紅後都願意提攜後進,她希望香港獨立音樂圈仿效台灣,互相扶持,逐步打破主流與非主流的界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