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擬收緊食油安全標準,部分標準較最大供應地內地嚴謹,即不合標準的內地食油日後未必能供港。政府亦承認或會減少食油供應。有飲食業界稱,油商或會減少進口客源較少的歐洲特色食油,又擔心屆時食油成本上漲,會轉嫁食肆或消費者。 據政府諮詢文件,本港食油最主要來自內地(24%),其次為加拿大(20%)、巴西(18%)及美國(10%)等,台灣佔2%。 政府最新建議的食油安全標準,大部分按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所定,本港7項規管項目中,約3項所訂標準高於內地(見表),即符合內地標準卻未能符合本地標準的食油,將不能進口。食安中心顧問醫生何玉賢承認各地對食油規管標準不一,本港食油供應可能減少,但相信影響不會很大。政府亦規定進出口食油須附衛生證明,食衛局長高永文不排除令成本上升。 憂檢測成本最終食客承擔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稱,現時大部分進口食油都沒做檢測證明,據他了解每個批次檢測一次需3500元,大型油商相信可攤分成本,但不少油商會入口小眾食油產品,如歐洲不同品種的健康油,每次或只入數百瓶,檢測成本頗高,進口商日後可能減入這些食油,令選擇較少,或是把這些成本轉嫁食肆,最終還是由食客承擔。 回收方面,倡威科技營運總監黃耀光稱,若日後接收全港食肆廢食油,回收商出價會減亦不為奇,但相信屆時會促進同行良性競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