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焦點﹕難民潮湧現 處理手法成難題
【明報專訊】近來大海洋都不太平靜,是因為……
■圈圈看
資料一:
5月初,印尼和馬來西亞兩日內在領海截獲4艘人蛇船,當中除救出近2,000名緬甸、孟加拉偷渡客外,還有不少為飽受政治迫害的羅興亞人。羅興亞人聚居緬甸西部,可是卻沒有任何身分證明,沒法上學上班,生活困苦,聯合國把他們列為全球最受迫害的少數族裔之一。
——摘自〈大馬印尼兩日救2000船民〉,《明報》,2015.05.12
1.圖一的船運載什麼的?
貨物 / 瀕危動物 / 人
2.圖一的船有什麼特別之處?
船非法運載 / 船由名家設計 / 船為最後一次航行
3.圖二的人也搭乘了類似圖一的船,他們要搭船的其中原因是什麼?
平價旅遊 / 逃離居住地 / 漁民生活體驗
無數難民因偷渡死亡
世上有不少國家都有戰亂、天災、政局不穩等問題(經濟因素不包括在內),令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部分人選擇離開自己國家,到別國生活,那些人稱為難民。難民逃往他國的辦法之一,是搭乘船舶偷渡到別的國家,非法入境。偷渡風險極大,船上的惡劣環境、難民所遭受的不人道對待以及海難均可能導致難民死亡。例如今年首3個月,羅興亞人和孟加拉人乘船南下時已有約300人因飢渴或船員虐待而死於海上;4月19日深夜發生地中海人蛇船翻沉慘劇,導致至少800人死亡。
■齊學關鍵詞
全球化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IOM) 國際移民組織
●The UN Refugee Agency(UNHCR)聯合國難民署
●refugee 難民
●quota policy配額制度
救?不救?
非洲、中東地區的難民,多選擇前往歐洲;緬甸、孟加拉難民會前往印尼和馬來西亞。由於偷渡潮湧現,對各國造成不少難題,救與不救偷渡者牽涉不少考量,有國家措施強硬,惹來人道爭議;有國家聯盟選擇訂立配額制,有限額地拯救船民,卻又擔心會助長偷渡歪風。以下是不同國家或官員面對偷渡船的處理手法及其理據,試綜合他們的說法,說說你對「救與不救」船民的立場及看法,必須留意船民未必一定是難民。
■知多點
早年香港亦有越南難民湧現問題。1970年代,因越南戰亂及當地政局問題,難民逃至香港,香港更曾成為「第一收容港」。1980年代末開始有甄別政策,區分「難民」與「船民」(單純因經濟問題而離開國家),將船民遣返。到1998年才取消作「第一收容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