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城市承載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
【明報專訊】城市承載力是指計算當地資源、各項生活條件並保證社會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下,一個城市能持續「供養」的人數或發展的限額。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人口可承載量×土地資源
有環保團體在2013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發出聲明,批評政府以人口增長作為開拓土地的重要原因,但香港政府從來沒有完善的人口政策,也沒有考慮過本港的最終人口可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人口估算不斷浮動。
如統計署在2010年曾推算2039年中人口達889萬,但在2012年又改為估計2041年中有847萬。
聲明認為,政府在沒有任何長遠人口規劃及外來人口之入境政策下,隨便填海闢地,除治標不治本外更會危及環境生態和其承載力。
環保團體希望政府檢討人口承載力及制訂人口政策,減少環境與土地供應的矛盾。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旅遊承載力(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一簽多行
2013年12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公布《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認為香港在各方面仍可應付2017年訪港旅客超7000萬的需求,不過估算2023年旅客人數將衝破1億人次,故要着力提升旅遊業的整體接待能力。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資料,過去10年內地赴港旅客增長速度非常快,2014年增長至4724.8萬。而自由行旅客人次從2004年開始,由426萬增至2014年的3130萬,對香港的旅遊承載力構成極大壓力。
不少人把香港「迫爆」歸咎於「一簽多行」。為減輕內地旅客造成的壓力,2015年4月13日起內地將推行6年的深圳戶籍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政策改為「一周一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言人表示,調整理由是「近年來內地赴港旅客增速較快,給香港的旅遊承載力造成了較大壓力」。
■全球化
塞車×交通承載力
一個城市的生活素質是否優良,其中一個因素取決於交通情况。美世國際研究公司(Mercer)多年來做宜居城市調查,細分39個準則來評估,而其中一個重要準則為城市的交通運輸、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的暢順有賴城市規劃,如果人口不斷增長,會令區內道路及高速公路擠擁、泊車位置等嚴重短缺,令城市塞車。為提高城市的交通承載力並紓緩塞車問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2006年開始,徵收「塞車稅」,但凡在早上6時半到晚上6時半進入市中心要繳費。
若未能增加道路,就可從減少路面車輛入手。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同樣面對地少人多,交通承載力爆滿的情况,近年也積極推廣用單車代步。京都到處設有單車泊車位置、公共單車租借服務以及可在公路上踏單車。
■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
改革開放×環境承載力
北京空氣污染主要來自燃煤、車輛、揚塵和工業等排放。2015年2月,內地環保部公布內地74個城市中,有九成城市的空氣指數不合格。北京因為位於全國煤炭消耗最大的省份河北,污染物在空氣中無法消除,形成北京嚴重的霧霾。2014年各地平均承受35.9天霧霾天,北京情况尤其嚴重。根據北京市政協城建環保委員會的報告,北京市每年消耗約7000萬噸標準煤,約是東京的2倍、倫敦的3倍。
但北京市內的生態系統較脆弱,如城市熱島效應不斷增強,大氣自淨能力很弱,致排放總量明顯超過環境自然承載能力,令空氣污染嚴重。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人類過度消耗×環境承載力
生態足印可簡單理解為人類耗用地球上多少自然資源,與生物承載力有關。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數據,指現時全球生態足印是地球可用自然資源的1.5倍,即地球需要18個月時間才能再產出供人類1年享用的資源。港人酷愛海鮮肥牛,令「透支」地球資源持續惡化,人均生態足印全球排名第15位。港人所需的自然資源已超出香港生物承載力的540倍,即如果要以香港可供應的資源維持港人現有的生活模式,要540個香港才夠,推算全球人口按港人模式生活,需要3.1個地球才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