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吃薯片一小包 患癌風險飈升500倍

[2015.03.07] 發表
最新研究發現,洋芋片、薯條可能因油炸過程產生的「丙烯醯胺」,對人體造成基因傷害,甚至有致癌風險。(王英豪攝)

【明報專訊】台大公衛學院首度經由人體尿液分析證實,炸薯條及洋芋片中的丙烯醯胺會傷害人體基因,進而開啟致癌大門,據相關資料推估,若以60公斤成人,每天吃75公克洋芋類油炸物,約是一包洋芋片或一小包薯片的份量,致癌風險將暴增500倍。

台大公衛所職業醫學與工業研究所教授吳焜焀表示,丙烯醯胺具有神經及生殖毒性,過去多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台大研究團隊近期利用液相層析儀串聯式質譜儀,對60位受測者的尿液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受測者的尿液中不僅有丙烯醯胺代謝物,同時還有被丙烯醯胺破壞的基因代謝產物,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利用尿液來證實丙烯醯胺會對人體產生致癌影響。

高溫形成丙烯醯胺致癌

吳焜焀指出,研究對這些受測者的飲食並沒有特別限制或調查,顯示民眾日常生活中攝取到丙烯醯胺的情況非常普遍。食物經攝氏120度以上高溫處理,即易產生丙烯醯胺,以薯仔及玉米經油炸後含量最高,其他如泡麵、油條及咖啡也都含有丙烯醯胺。

吳焜焀指出,目前食藥署對於國人丙烯醯胺的攝取量及風險,並沒有系統性的評估,希望食藥署能盡早訂定,以作為未來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管制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丙烯醯胺的攝取風險,及食藥署曾分析油炸洋芋類的丙烯醯胺含量,每公克濃度約0.7至0.8微克,以0.8微克推估,一名60公斤成人若每天吃75公克炸薯條或洋芋片,相較於不吃者,終身罹癌機率將高出500倍。

台大醫院內科臨牀副教授蘇大成指出,凡經高溫處理後,看來黃黃又特別香的食物,都含有丙烯醯胺,愛吃這類食物的民眾,平時要多運動、飲食均衡及睡眠充足,才能修補受損的基因,降低罹癌風險。

更多要聞二
今晚睡前勿忘撥快1小時
【明報專訊】本周日凌晨大家要將時鐘撥快一個小時,開始今年的夏令時間。除此之外,一些必要的季節性安全措施也不妨同時進行。別看這些措施都不費工夫... 詳情
【綜合報道】全球不動產諮詢公司萊坊公司最新數據指出,過去10年,中國大陸富豪移居海外人數最多,其次是印度與法國,而英國最受富豪青睞,大陸...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